[關鍵詞]初中歷史,結構化,單元,階段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0)21-0046-04
縱觀近年歷史教學,迎來了改革的新篇章,我校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結構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嘗試,筆者所教授的歷史學科教學也因此進行了順勢改變。
周知,歷史是由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組成,歷史事件之間既有橫向聯(lián)系,也有縱向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歷史結構。
結構,《辭海》中的解釋為:各個部分的配合;組織。①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其基本結構原則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把事件、人物等置身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中去理解,在歷史學習中既要學習特定的歷史事件、人物等,又要在學習上形成一定的模式,而且還可以利用這個模式去幫助理解可能遇到的其他類似事件和人物。②因此,在半年的結構化教學改革實踐中,筆者逐漸認識到,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lián)的,并在這種關聯(lián)中找尋一種規(guī)律或方法,對學生而言,是授之以漁。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尤其到復習時,對單元的結構整合與階段性特征的探究非常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思維、整合課本知識,就很必要。那么,如何進行初中歷史結構化教學呢?筆者通過對日常教學的總結,認為初中歷史結構化教學較常規(guī)教學有以下幾類大的改變。
一、關注教材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
人教版七年級教材從單元編寫上就可以看出其結構化極其清晰,如第一單元:史前時期;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從題目看,可知每一單元為時間(朝代)的傳承,且單元內(nèi)部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材每個單元前幾課都是先對各個朝代進行細致講解,而每單元的最后一課均為本單元所涉朝代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綜合性學習。隨著中考的改革,課程標準成為考試的唯一參考?!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課程的要求也體現(xiàn)出結構化的方向,如在古代史的學習中,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學習,知道中國古代的一些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雹垡虼藢慕虒W改革已刻不容緩。較之以往教師更關注每課的重難點知識,結構化教學的改革后,教師授課時更多關注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關系。并且,由于歷史學科具有極強的承接性,教師在講授新單元的過程中應不斷地與之前的單元進行聯(lián)系與回顧,得出每個單元的特征,即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而對這點的考查在近年的陜西中考當中也極為頻繁。以往,多數(shù)歷史教師到九年級后才關注歷史結構知識整合,本校從七年級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整體思維,經(jīng)筆者對七年級學生一學期的嘗試,能清楚感受到學生的變化:學生的思路較之前更加清晰,通過零散的知識點,構建了大致的知識框架,這在后期的學習中也非常有用。
二、關注每個單元內(nèi)部的聯(lián)系
七年級第一單元在以往的教學中并不被重視。首先因為以往中考對之考查甚少;其次由于初中生首次接觸歷史,故教師在講解時均以引導興趣為主,進行情景化的設計。但是要建立前述的歷史整體思維,即明晰階段性特征,本單元作為起始單元,其地位則不可輕視。在講解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分散的知識,筆者試圖找出其內(nèi)部的聯(lián)系,理出線索,讓學生能初步感受歷史的學習方法。
具體來說,在結構化的教學思路下,筆者對此單元進行了重新思考和適當調整。第一單元的第1課為遠古時代的人類(包括介紹三類古人:云南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第2課為農(nóng)耕時代(包括介紹兩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仔細推],筆者認為這兩課具有極強的結構化規(guī)律,第1課的古人類均用打制石器;第2課的中華先民均用磨制石器,二者具有時間上的延續(xù)性和空間上的多樣性。故筆者就從生產(chǎn)工具這個小點切入進行建構。
第1課中的古人類,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生產(chǎn)水平低下,物質生活條件較為惡劣。第2課的河姆渡、半坡先民使用“磨制石器”,過“原始農(nóng)耕生活”,不論是生產(chǎn)工具,還是物質生活條件,均優(yōu)于第1課中的人群。因此筆者先從生產(chǎn)工具上對第1、2課進行劃分。既讓學生感受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可讓學生準確地區(qū)別生產(chǎn)工具的制作方法、]變背景、用途等。(如表1)
雖然第1、2課中均涉及“工具”,但細節(jié)仍有不同。例如,第1課按照云南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出現(xiàn)時間的先后呈現(xiàn),有一條明顯的時間線索,打制石器由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單一到多樣。第2課由于河姆渡、半坡兩種人的南北差異,工具種類差異也很大。由此,這兩課若從“工具”這個點切入,可將第1、2課知識簡單串聯(lián)起來,也可留出缺口,為第5課的青銅工具和第6、7課的鐵器、牛耕這兩類生產(chǎn)工具變革做準備??偨Y而言,“工具的變革”為第一、二單元聯(lián)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如下表2。
三、關注歷史課前預習
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順利完成結構化知識整合?學生如何迅速捕捉教師所提出的結構化探究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課前預習非常關鍵。那么,如何處理基礎知識?是背誦?填空?還是默寫?我校就此提出“五讀”法,即引導學生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大致掌握基礎知識。關于閱讀的重要性,諸多教育學家都有論述,此不贅述。由此,結構化教學在課堂添加了讀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閱讀課本(或校本資料)并回答相關問題,以達到預習效果。在“五讀”資源運用的設計上,將校本資源引入表格,讓學生在閱讀中歸納與記憶基礎知識。以八年級上為例,為配合結構化教學,本校將原有課時重新整合歸類,以“板塊”為授課單位。板塊一為“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包含現(xiàn)用人教版第1、2、3、5、7課。在正常的探究課之前,先進行“五讀環(huán)節(jié)”(即學生對課本的五遍閱讀),每一遍閱讀都帶有不同的任務。以此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對教材的自我感知。其中第三遍閱讀,即拓讀,其目的是拓展學生知識,進而達到提優(yōu)拔高的目的。拓讀中的“歷史解釋”即歷史的名詞解釋,內(nèi)容為此板塊所包含的重要名詞解釋3~5個;“歷史事件研究”指的是本板塊的熱點問題或學術最新動態(tài)研究(如下表3)。
四、關注歷史學科的規(guī)律性
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其一體現(xiàn)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其二體現(xiàn)為歷史學科的研究解答方法。
歷史階段性特征:在統(tǒng)編新教材的內(nèi)容設定中,就體現(xiàn)出對階段性特征的關注。例如,每單元的標題及單元導學的知識內(nèi)容都在關注此階段的整體特征。而歷史結構化教學也意在發(fā)揮“階段性整合”的教學優(yōu)勢,在教學改革中,著重從每段史實的規(guī)律特征進行講解。這種打破原有教學模式,將一類事物進行統(tǒng)一講述進而讓學生感受此類事物共性的做法,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歷史研究解答思路的規(guī)律性:歷史學科的許多研究或解答思路,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針對歷史古代史中“盛世出現(xiàn)的原因”、近代史中“戰(zhàn)爭的影響”、現(xiàn)代史中“改革的啟示”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總結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答案。因此,教師在進行結構化教學的同時,除了教授學生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總結同一類問題的分析方法,使學生能“觸類旁通”,更好地把握住歷史事實的本質特征,這對之后初三的復習也極其有效。
五、關注歷史的綜合性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四大特性: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歷史結構化教學,更能落實和體現(xiàn)歷史的綜合性。其表現(xiàn)為:
1. 探究問題的設置更綜合。
以往的教學以一課設一核心探究問題,而進行結構化探索之后,除小的探究問題外(即一課一問),應更關注單元結構化下的單元探究問題。例如,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探究問題,以往教學中第1課往往設置情景探究——“北京人的特點”,第2課重點探究“河姆渡與半坡人的不同”。若設置單元結構化的探究,則應關注二者的]進,可以讓學生“對比半坡人和北京人特點,總結出半坡人的進步之處”,此探究既對兩課進行了綜合性對比,又能將知識問題化。
又如,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的教學重點,課標的要求是:“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①因此教學中除在基礎知識方面進行仔細挖掘外,探究也應具有歷史學科“綜合性”的特征。在探究時,史料的選取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史料教學運用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高效與無效”。②教師給出的材料不僅應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社會中央集權的利弊,還應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特征。因此在本單元結束后,筆者設置的探究問題為“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并提供對應的史料支撐,尤其關注史料的選擇,因為要為之后的朝代學習留一根隨時可以引出的線索,做以鋪墊。
2. 結構化教學備考更全面。
結構化教學的結果是建立一個更大的知識體系,因此在結構化備考時也可從縱向型和橫向型兩個方面進行設計。縱向型可從探究類比不同事物的異同性,歸納事物特點的能力入手。橫向型可從事件與事件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影響方面入手。
通過結構化教學的推行,本校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從學習之初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理解,相較從前,學生更易獲得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經(jīng)驗,同時對歷史產(chǎn)生了認知和探索的興趣。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為人師者應該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不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以上為筆者在結構化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思考,如有不正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作者簡介】余奕,中學一級教師,西安國際港務區(qū)鐵一中陸港學校教師。
【責任編輯: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