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順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還可以豐富語文知識儲備量,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技能,為學生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開展探究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129(2020)14-0253-01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應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師應針對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1閱讀缺少重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不能明確閱讀的重點,往往教師布置的閱讀內容過于復雜,導致學生對閱讀內容產(chǎn)生厭倦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1]。大多數(shù)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讓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而不向學生解釋重點,導致學生盲目閱讀,使學生的閱讀效率低下。對于小學生來說,長時間閱讀很難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明確的指導方向,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就會迷失方向,而且會更容易分心,往往閱讀收獲不大,甚至不知道文章具有內容是什么。
1.2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教師多以自己的“講”設計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學”的前提條件。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設計教學內容,閱讀材料是教材內容,缺乏延伸性和創(chuàng)新性,直接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不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會使大多數(shù)小學生認為語文閱讀很枯燥,從而失去學習興趣[2]。另外,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很強,教材中的一些閱讀內容難以讓學生理解,如果教師缺乏對學情的分析,會導致學生閱讀困難,從而使閱讀教學質量無法提升。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2.1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應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3]。因此,教師應使教學內容變得有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大大提高語閱讀效率。
例如,在講解《走月亮》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月亮圖片,讓學生參與閱讀。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多媒體營造的情境在進行閱讀。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閱讀課文,并在閱讀時想象月亮映照在溪流中的景象,然后組織語言描述自己想象的圖畫,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2精心設計閱讀內容,明確閱讀教學重點。小學語文教師應使教學內容更加明確,更加直接地向學生提出閱讀目標,使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以提高閱讀質量[4]。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篩選出一些重點閱讀內容,讓學生提高閱讀效率。
例如,在講解《觀潮》一課時,教師應該向學生展示閱讀的要點,先向學生解釋文章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帶著感情閱讀文章。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后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深入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2.3把握閱讀文本整體,開展局部細節(jié)閱讀。一般來說,每一篇好的課文都有一個主題,課文中所有的段落都圍繞著主題,也就是說課文屬于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5]。因此,在開展閱讀訓練時,學生首先要把握文本的整體性,把握文本的主題,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再仔細深入的品味文章,探究每個段落所講的內容,以保證閱讀的連貫性。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寫作特點、中心思想等,更好的掌握文章寫作的脈絡。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一些教師仍沿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要求學生閱讀重點段落,在閱讀描寫榕樹相關內容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鳥的天堂”,雖然這有助于學生理解題目的真正含義,但學生并不能完全感受榕樹的獨特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教師可以從大榕樹為鳥兒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入手,從安靜到安全,再從安全到舒適,讓學生深入了解大榕樹是鳥的樂園,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從多角度感受榕樹的美。
2.4借助詩歌閱讀文本,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詞,這些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古詩詞開展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講解《七律·長征》一課時,學生生活穩(wěn)定的現(xiàn)代社會,習慣了舒適的生活,不能真正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所包含的深層含義。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長征的歷史背景,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如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為學生營造閱讀情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長征隊伍之中。同時,對“磅礴、烏蒙、逶迤”等詞進行深入的闡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軍的英勇革命精神,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制定科學的解決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精心設計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先把握文本的整體,再開展局部細致的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閱讀能力,促使小學生健康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愛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探究[J].教育藝術,2020,(7):48.
[2]黃靈.淺析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61):23-24.
[3]李玉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J].讀與寫,2020,17(22):55.
[4]黃如雄.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教學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0,(17):46-47.
[5]簡生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上),202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