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翔
摘 要:若想為學生打造一個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使高校得到良好的發(fā)展,那么就要做好對于學生的管理工作。由于過去的學生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夠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所以各大高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融入社會工作模式,以此來提升對學生的管理質量。
關鍵詞:社會工作模式;高校;學生管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高校學生管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過去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夠達到高校的發(fā)展要求,因此一定要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開始引入社會工作模式。此模式比較符合目前高校對學生管理的觀念,因此可行性非常高,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青睞。
一、社會工作模式對于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意義
(一)能夠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工作。過去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普遍是采用“滿堂灌”似的教育模式,而伴隨教育理念的完善,使得此模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而社會工作模式屬于全新的學生管理方式,是對學生管理觀念和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對于高校學生管理的效率和高校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豐富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資源。目前,高校學生管理方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學生在情感、心理成長等方面的發(fā)展產生了不確定性,并增添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而把社會工作管理方式結合到大學生管理工作,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社會工作模式主要是運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可以全面啟用社會資源,確保學生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改進學校管理機構,加強對學生管理的質量。
(三)給學生管理帶來全新的理念。目前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所以不但要幫助學生完善思想,并且也要解決他們所碰到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過去的高校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高校的發(fā)展要求,所以積極引入了全新的社會工作模式,從而改善了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率。社會工作模式主要遵循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能夠給高校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理論上的指導。
二、社會工作模式的種類
(一)個別化服務工作法。個別化服務工作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管理效果。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狀況,來給學生采取一對一的服務,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難題。在采用個別化服務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尊重接納”的理念,根據學生所具有的問題,來和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以開展對學生的教導工作。對學生進行管理,首先要建立在師生保持良好關系的前提之下,并且兩者之間要經常進行溝通,這樣就可以確保學生得到最好的管理,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團體社會工作法。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期間,團體社會工作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可以保證對學生的多項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進行。此管理方式主要突出的是“人在情境中”的運用,大學生群體所開展的相關活動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把團體社會工作與高校組織的集體活動進行結合,可以給所開展的團隊活動帶來充足的理論依據,從而讓活動成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加強團體成員配合的默契程度,可以讓學生解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交流水平。
(三)社區(qū)工作法。很多學生在課下會選擇在宿舍當中度過,所以宿舍被認為是學生平時主要的活動場所,會決定學生的社會關系。在安排宿舍活動的時候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解決難題的水平。而且還要把社會工作法使用到學生管理中,以發(fā)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收集大量的社區(qū)資源,使學生充分且合理的使用自己的課下時間:①可合理的通過社區(qū)組織,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②激發(fā)學生參加社區(qū)活動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使用所獲取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三、高校社會工作模式的優(yōu)化途徑
這些年以來,由于社會工作模式的完善,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開始試圖把社會工作模式融入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當中。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和社會工作模式之間已經融為一體。在管理過程中,都是采用“以人為本”的理念,總體來講,社會工作模式和高校學生管理之間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形成了制度互補。以專業(yè)性的角度講,高校社會工作要展現出專業(yè)特點,采用合理的方式來開展對學生的管理工作。
(一)整合搭建校內優(yōu)勢資源網絡。優(yōu)勢視角誕生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理念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優(yōu)先考慮優(yōu)勢,提倡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解決所遇到的安難題。把優(yōu)勢視角理論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整合學生資源,充分發(fā)掘他們的潛力,指引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當中:①將優(yōu)勢視角理論視作基礎,展現出校園育人的作用,全面宣傳校園文化,并為學生展現出校園特色、制定學生培養(yǎng)計劃,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②做好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各大高校要創(chuàng)建學生反饋制度,了解學生對教育的有關想法,打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內在抗逆力,讓他們堅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在學習期間所遇到的一切難題;③打造獎勵制度,讓學生之間進行公平的競爭,以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各種知識競賽的方式,來積極引導學生加入,以鍛煉他們的實踐、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成為一名綜合性的人才。
(二)創(chuàng)建專業(yè)平臺強化學生角色定位。社會角色是每個人所被賦予的社會身份和所相符的功能。以社會學的角度講,更改個體角色行為的方式主要包括兩種:首先是更改個體行為,其次是更改個體觀念。根據學生轉化期間所暴露的問題,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并融入一定程度的行為引導。在管理學生期間,要依據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特點來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讓學生能夠對角色使命有更加深入的領悟,并實時的梳理心態(tài),來更好的審視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填補由于角色轉化不合理而形成的角色差距。此外還要全面創(chuàng)建學生活動平臺,把社會工作模式理念融入進校園文化當中,以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角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此外,還要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創(chuàng)建心理咨詢平臺,對學生角色轉化期間所發(fā)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加強角色的抗壓性,使得學生能夠順利的度過大學生活。
(三)“因地制宜”推進高校社會工作模式試點。當前,在教育體系發(fā)達的國家中,它們的高校已經開始全面采用社會工作模式來對學生進行管理,并成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換句話講,將高校社會模式使用到對學生的管理當中,具備明顯的空間和專業(yè)優(yōu)勢。不過一味的模仿國外學校的成功經驗,無法徹底根治當前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難題。所以在采取高校社會工作模式期間,要基于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來創(chuàng)建出完善的管理方式,以此來做好對學生的管理。另外,高校社會工作模式可以改進傳統新生管理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加強工作成效的轉換率,從而使得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定位能夠更加的明晰。
結束語
高校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讓學生通過團隊活動的機會來形成良好的關系,以此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過實際的情況了解到,把社會工作模式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結合,獲得了明顯的成效,不僅實現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而且還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得到了充足的資源。
參考文獻
[1] 王寧.社會工作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3):100.
[2] 羅金艷.高校學生公寓社會工作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8):18-19.
[3] 溫凌云,譚靜.內蒙古高?!叭ぢ搫印鄙鐣ぷ髂J降难芯縖J].前沿,2015(0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