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一年級科學課融入游戲情境的教學策略,建議教師選擇合適的游戲、設計整體情境、即時評價與調(diào)控等為課堂添趣;融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能力訓練及社會情緒能力培養(yǎng),提升小學科學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低年級 小學科學 游戲情境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44-02
在小學低年級科學課教學中,教師面臨諸多挑戰(zhàn):學生活潑好動,容易被游戲活動所吸引,但他們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不能長時間認真聽課和學習;學生好奇多問,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但他們思維的依賴性和對動作的模仿性強,獨立、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差;他們喜歡動手操作,但缺乏操作能力。為此,筆者在低年級科學課教學中嘗試將游戲引入課堂,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將游戲與探究學習合二為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巧設游戲情境為課堂添趣
低年級學生喜歡玩游戲,生動、有趣的游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將游戲引入科學課堂,利用游戲情境給科學課制造激趣效果,學生不僅激發(f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能在趣味、愉悅的氛圍中習得科學知識,訓練科學技能、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一)選擇合適的游戲
適宜的游戲內(nèi)容與課程貼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受到學生喜歡。教師要選擇適宜的游戲內(nèi)容、形式,巧妙地將游戲融入科學課學習中,使科學探究抹上“玩”的色彩,突出趣味性。
在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觀察葉》一課時,教師設計了“猜猜誰是榕樹媽媽的葉子”的游戲,牢牢地吸引了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葉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描述葉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學《起點和終點》一課時,學生當上了“跳遠教練”,教(塑料)小青蛙跳遠,先為“小青蛙”設置起點、標識終點,并測量跳遠的距離,設立跳遠標準;教學《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我說你猜”游戲,引導學生觀察和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并準確地進行描述。
(二)整體設計情境
要使學生整節(jié)課保持較高的探究熱情,科學課需要有貫穿課堂始終的整體情境。整體情境是指放眼教學全局的設計,注重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或情感關聯(lián),并貫穿教學始終。教師設計整體情境需重點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傾向并投入教學活動。在情境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逐步加深,這種正向情感還會滲透到他們的內(nèi)心,并作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逐步融入其個性發(fā)展之中。
在教科版一年級下冊《認識物體的形狀》的教學中,教師以挑戰(zhàn)游戲貫穿全程,將兩個主要的探究活動變身為“揭秘神秘盒子”和“設計新的神秘盒子”游戲活動。學生在第一個游戲活動中,被挑戰(zhàn)視頻激起斗志,通過研究盒子里能裝幾個物體成功揭秘,收獲成功的喜悅;第二個游戲活動再次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熱情,積極嘗試各種方法,讓盒子裝得下更多的東西。教學貫穿游戲情境設計,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促使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探究熱情。
(三)即時評價與調(diào)控
科學課堂需要一定的探究熱度。熱度不夠,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fā)不起來,探究動力也不足;熱度過高,課堂難以調(diào)控,更談不上實現(xiàn)課程目標。因此,教師要對游戲活動進行調(diào)控,通過即時鼓勵與評價,有效調(diào)節(jié)課堂節(jié)奏,引導學生朝著教學預期目標邁進。在低年級科學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室黑板上設置專門的“獎勵臺”,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評價與反饋,對達到要求的學生個體或小組進行獎勵,評價的內(nèi)容涵蓋個人學習情況、小組合作情況、執(zhí)行指令情況等。游戲活動前,教師解釋任務內(nèi)容與要求,教給學生達成任務的方法與技能,使他們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活動結束后,教師將獎勵與評價并用,褒獎優(yōu)點、指出不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時刻關注著他們。
在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一袋空氣》一課中,學生對“逮空氣”這一游戲活動非常感興趣,他們常常把裝滿空氣的薄薄的保鮮袋弄破。為此,教師在活動前提出要求:“在觀察空氣的活動中,我們要學會愛護塑料袋?;顒咏Y束時,袋子沒有被弄破的小組將會得到獎勵。”有了這一活動要求,大多數(shù)小組在觀察空氣的活動過程,都能順利地完成觀察任務,保證袋子不被弄破。
二、融入探究性元素使學生樂玩
要發(fā)揮科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當立足科學探究的實質(zhì),將科學探究的相關元素融入游戲之中,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會運用正確的探究方法思考、交流、合作學習。也就是說,科學課程的目標是游戲活動發(fā)展的方向和終點,教師應當利用游戲活動這一載體,當好指導者、幫助者、訓練者,在科學課融入探究性元素,讓學生自主探究。
(一)融入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能力是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單純的游戲注重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科學課堂中的游戲活動應成為探究問題的載體。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引出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參與游戲,在游戲中觀察、探究、發(fā)現(xiàn)與交流,并通過解決探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建構科學概念。
在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給物體分類》一課中,教師通過“給物體找家”的游戲活動,帶領學生進行三次分類活動,且三次游戲都有不同的訓練目的。第一次活動中,學生根據(jù)教師設計的“家”,猜測哪些物體屬于“家庭成員”,并思考問題:“給物體找家”的游戲是怎樣設計的?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游戲的方法:先確定建什么樣的家,再確定分類標準,然后進行分類。第二次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設計“長短之家”,運用第一次活動中學到的方法一步步展開活動,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確定一個分類標準是成功進行分類活動的基礎。第三次活動中,學生可以自主運用分類方法設計小組分類游戲。三次游戲活動的設計要考慮技能與認知的梯度,雖然是重復分類活動,但每次活動難度不同,能給予學生新鮮感和挑戰(zhàn)感,他們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建構起了分類的概念。
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用手測量》一課時,教師以古代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出問題:為什么老師傅和小師傅都用“拃”給阿福量衣,卻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學生用手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對測量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雖然人類可以用身體作為測量工具,但是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測量的數(shù)據(jù)難免不準確。由此,學生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測量才能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時,會想到使用固定長度的物體,如鉛筆、橡皮等進行測量。
(二)融入探究能力訓練
探究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記錄、使用工具等能力。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科學探究的成效。在趣味性游戲活動的推動下,學生常常學習和反復操練探究技能,以便在游戲中獲得成功。為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結合課程要求,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訓練,使他們掌握和熟練運用探究方法和技能。
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下冊《觀察一瓶水》一課時,學生都被藏在“暗袋”中的物體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暗袋中一紅一藍氣球里,裝的是不是他們猜測的水。利用學生被暗袋游戲激起的探究熱情,教師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水、用鼻子聞水、用手觸碰水,以便更全面、準確地了解水的特點。
又如教學教科版一年級下冊《它們?nèi)ツ牧恕芬徽n時,教師用“游泳教練教三個小伙伴游泳”的故事導入課堂,使學生紛紛猜測鹽、紅糖和小石子中誰游著游著就不見了,誰還留在游泳池中。知道要用杯子模擬泳池,學生都想一探究竟。教師教學生正確地使用攪拌棒,指導他們練習有規(guī)律地進行攪拌:每個物體輕輕放入水中后,每個人按順序各攪拌5次。學生運用正確的攪拌方法輪流練習,依次往“泳池”加入鹽、紅糖和小石子,他們發(fā)現(xiàn)鹽和紅糖不見了,只有小石子留在“泳池”中。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建構“溶解”的概念。
(三)融入社會情緒能力培養(yǎng)
影響孩子一生的并不是IQ,而是社會情緒能力。社會情緒能力主要包括幾個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社會意識和人際關系管理的技能;創(chuàng)意地解決問題和做負責任的決定。小學科學課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方式是學生社會情緒能力培養(yǎng)的“土壤”。從一年級開始,教師應有意識地設置課程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教會學生在活動中如何與人溝通、相處,認識和承擔角色任務,形成團結、友愛、公平、謙讓等社會交往技能。
針對教科版一年級下冊《我們知道的動物》一課的設計,教師在“動物拼圖”活動中,把匯報環(huán)節(jié)設計為由匯報小組的每個成員描述動物的其中一個特征,全班學生綜合匯報小組成員的描述,猜出拼圖中的動物?;顒拥囊笫菍W生先傾聽所有匯報小組成員的描述,再猜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出發(fā),落實匯報各環(huán)節(jié)學生參與互動的情況,變“只聽不思”為“邊聽邊思、再說”,轉(zhuǎn)變片面的“聽”為綜合、全面地“聽”。這樣的設計,不僅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學習參與面,同時對其傾聽能力、溝通能力等社會情緒能力進行有效地訓練。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設計游戲情境以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僅僅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教師只有遵循教學規(guī)律,采取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身心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方法,才能提升科學課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羅睿(1974— ),女,壯族,廣西宜州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育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