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英文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建議教師選擇恰當?shù)母枨浜辖虒W、采取多變的形式豐富課堂、配合活潑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內容、靈活改編歌詞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
【關鍵詞】英文歌曲 教學形式 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29-02
英文歌曲蘊含著豐富的語言信息,是學生學習英語常用的素材。小學生性格天真活潑、愛唱愛跳、善于模仿,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shù)剡\用英文歌曲這一語言素材,可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英文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選擇恰當?shù)母枨浜辖虒W
教師要高效運用教學素材,應配合教學目標,同時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需求等條件選擇適宜的素材。通常,教師選擇小學英文歌曲作為教學素材,需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情境性和重復性”的原則。
(一)目的性
運用英文歌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富有趣味、朗朗上口的歌曲幫助學生掌握目標知識。因此,教師應根據每一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歌曲。例如,筆者在教學“sb.be doing sth”這一內容時,選用了Are you doing it too 和 What are you doing兩首歌曲,歌中反復出現(xiàn)“Im washing my hands”“Im watching TV”“Im cooking”“Im playing football”等句子,學生在學唱過程中不斷練習“sb.be doing sth”句式,最終熟練掌握這一句法結構。除了考慮歌曲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也要兼顧。小學低年段應該選擇難度較低、詞曲簡單、篇幅短小的歌曲,如Ten Indian boys等;小學中高年段則可以選擇詞匯相對較多,句式語法相對復雜的歌曲,如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等。
(二)趣味性
為了契合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的個性特點,小學英語教學所選的英文歌曲應該富有童趣、活潑動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Ten little fingers這首兒歌,歌詞內容簡單,又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前三句“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fingers,four little,five little,six little fingers,seven little,eight little,nine little fingers”,均以fingers結尾,學生在學唱時,注意力自然地被吸引到手指上,會情不自禁地隨著歌曲伸出自己的手數(shù)手指頭,這既增加了歌唱的趣味性,也強化了數(shù)字和finger一詞的聯(lián)系,加深學生對數(shù)字和finger含義的理解;而就歌曲旋律而言,這首兒歌頻繁出現(xiàn)同音反復、級進和小跳,表現(xiàn)出簡潔、輕快、平穩(wěn)的旋律風格,符合小學生活潑的性格特點,較易激發(fā)學生學唱的興趣。
(三)情境性
歌曲的選擇應當與教學情境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英語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英語、掌握英語。例如,在一次教學中,外面的天空下起了雨,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為了活躍氛圍,筆者教學生學唱兒歌Rain,rain,go away,在輕快的旋律中,窗外的雨被具象化了,學生歌唱熱情高漲,仿佛想通過唱歌把雨趕跑。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對rain一詞產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較好的語言識記效果。
(四)重復性
小學生喜歡重復聽唱熟悉的歌曲,在選擇英文歌曲時,教師應該注意選擇歌詞有較多重復的歌曲,利用歌詞的相同部分來強化語言特點,達到幫助學生增強記憶的目的。例如,歌曲Ten Indian boys和Ten little fingers中都不斷地重復1-10的數(shù)字單詞,學唱這兩首歌曲可加深學生對英語數(shù)字的印象。又如,歌曲Whats this中反復出現(xiàn)“Whats this”“Is it a …”“Yes,it is”“Hello”“Goodbye”等句式,通過不斷重復聽唱這些歌詞,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些句式。
二、采取多變的形式豐富課堂
在課堂上,若教師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唱形式開展教學,就會顯得單調乏味,無法滿足學生學唱英文歌曲的需求。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設計豐富多變的歌唱形式,使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組織開展全班活動、小組活動或個人活動時,可靈活運用跟唱、合唱、領唱、輪唱、對唱、獨唱、表演唱等形式。跟唱多用于學習新歌的階段,學生通過跟隨音頻、視頻或教師演唱等方式模仿學習,而其他的形式都是在跟唱完成后才能開展。具體的流程為:教師先完整示范唱,并朗讀歌詞、解釋歌詞含義,然后帶領學生朗讀歌詞,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待學生熟悉后,再將歌譜逐句反復教唱,直到全體學生基本掌握。隨后,根據活動需求開展領唱、輪唱或對唱等全班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獨唱和表演唱多用于個人活動,鼓勵學生在熟練掌握歌曲后獨立演唱或表演唱,讓學生在班級的舞臺充分展示自我,增強學習的成就感。
三、配合活潑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內容
在教唱歌曲時,部分教師往往局限于跟唱或播放音頻的形式,學生學習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會唱但對歌詞含義一知半解的情況,這樣很難達到歌曲教學的目標。教師在教唱時若能增加肢體動作,利用眼、耳、口、手實現(xiàn)全身動作反應,用動作建立語言與含義之間的聯(lián)系,加速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唱歌曲If you're happy,clap your hands時,筆者設計了與歌詞相配合的肢體動作:If youre happy happy happy(雙手食指沿嘴角向上畫出兩道弧線,微笑,左右晃頭),clap your hands(拍兩下手),If youre angry angry angry(雙手叉腰,鼓起腮幫) stamp your feet(跺兩下腳),If youre scared scared scared(雙手環(huán)抱,發(fā)抖)say,”O(jiān)h no!”(齊聲喊),If youre sleepy sleepy sleepy(做伸懶腰狀)take a nap(雙手疊放在臉側,偏頭,閉眼)。通過形象的肢體動作展示,學生一看便能掌握happy、clap、hand、angry、stamp、foot/feet、scared、sleepy、take a nap等單詞短語的含義。同時,這首兒歌節(jié)奏感較強,要求準確把握做動作的時機,邊唱邊做動作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感與手眼協(xié)調性。
又如,在教唱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這首歌曲時,筆者請兩名學生面對面站好,伸出雙手搭成“London Bridge”,其他學生隨著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falling down的歌聲呈一列縱隊繞著“橋”跑,并從“橋洞”下鉆過,當唱到最后一句“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my fair lady”時,扮演橋的學生迅速放下手臂,抓住從橋下鉆過的學生一起奔跑。這種游戲形式的學唱方式使學生樂在其中,他們不僅能迅速學會歌曲,同時也對歌詞的含義產生深刻印象,課堂效果非常理想。
四、靈活改編歌詞培養(yǎng)語言能力
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在原唱歌曲的基礎上進行歌詞改編,將歌詞替換為同類語言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這首兒歌的中文版(小星星)學生非常熟悉,其樂曲短小、旋律簡單,除了每個小節(jié)的結尾是二分音符之外,其他節(jié)奏均為四分音符,形式單一,且音調多為同音反復和級進,偶有跳進,音域僅為六度,適合小學生演唱。教學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3“Weather”時,筆者將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的歌詞替換成我國的一些省市名稱及其天氣特點的詞匯,幫助學生記憶不同城市的天氣特點。改編后的歌詞為:Guangdong,Guangxi so rainy.Hunan,nanjing,so sunny.Beijing,Tianjin,so windy.Its so cold in Harbin.They are some places in China.How I wonder where they are!新歌詞的單詞長短與音符時值與原唱保持一致,不會增加學唱的難度,卻能增加學唱的新鮮感,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可不斷加深對本課教學語言點的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改編歌曲時,要從曲調和歌詞兩方面考量其適宜性。曲調應具備結構短小規(guī)整、音調簡潔明快、節(jié)奏單一簡約、音域寬窄適中的特點;歌詞則要盡量滿足句式簡短、句型語法便于記憶、合轍押韻、富有韻律感等條件,確保改編后的歌曲與原歌曲最大程度保持一致,便于學生辨識并模仿。
歌曲素材的應用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fā)展需求,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通過選取適當?shù)母枨⒃O計多變形式、配合肢體動作以及靈活改編歌詞等方式運用英文歌曲,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學生對教學語言點的理解和記憶,增強學生的語感及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李傳貝(1987—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