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明
摘 要:我國古代的《周禮·保氏》中說:“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到了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進一步發(fā)揚周代的教育思想,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樂”即指音樂,僅次于“禮”(即今德育)排在第二位??梢姟皹贰敝匾0乩瓐D創(chuàng)立了樂教思想,認為“整個教育基于音樂”,把理想的國家建筑在教育的基礎上,把整個教育建筑在音樂教育上。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教育;教育思想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與之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以利于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多年的生活德育實驗與研究中,更加深刻地體驗到音樂教育本身在德育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以下是我對一些課堂內外的具體做法的總結和提升。
一、樂理知識中的德育
在音樂課堂上向學生講述樂理知識時,可結合教材的內容特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在講述大、小調式及民族調式音階時,向學生簡述“三分損益律”的知識,告訴學生三分損益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辛苦的歌唱、演奏中發(fā)展而成的。數(shù)千年前,當時的西方國家還是一塊不毛之地時,我國勞動人民已能按“三分損益律”的原理鑄造出可以演奏十分美妙旋律的編鐘;中國人民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許多名曲,如:岳飛詞的《滿江紅》,江南小調《茉莉花》等。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音樂是如此博大精深,這怎能不使人感到驕傲?學生會由此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歌曲演唱中的德育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是音樂教育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陣地。明了的歌詞內容用來表情達意,它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感召和影響是很大的。歌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還要讓他們在唱中認識人生和真善美。如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我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關于革命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在隆隆炮火中前進的悲壯場面,使其了解該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意義及現(xiàn)代意義。接著出示鮮艷的五星紅旗,播放莊嚴肅穆的國歌,讓學生在感人的歌聲中體會歌詞的意義:“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感受激昂的情感,激發(fā)出他們心靈的撞擊,產(chǎn)生出對革命先輩們崇高的敬意,從而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沖動和激情,想唱國歌,愛祖國,并產(chǎn)生為祖國貢獻一切的思想共鳴。此時,再讓學生聯(lián)想:我國運動健兒在世界大賽中榮獲冠軍時,升國旗、奏國歌那莊嚴的時刻和濃重的氣氛,運動員聽見國歌奏響,望著國旗冉冉升起時激動得淚流滿面的情景。最后,結合學校每周的升旗儀式,啟發(fā)學生明白升旗時應有的心情和表現(xiàn)??傊?,圍繞這個主題層層深入,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層層深化,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們的心田,就會逐漸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三、音樂作品欣賞中的德育
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是感情的傳遞?!币魳沸蕾p是以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借助多媒體等手段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傳遞來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讓他們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感觸到作曲家偉大的心靈、深刻的思想,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如欣賞《大鹿》等歌曲,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在讓學生進行作品欣賞的時,還要抓住“作品的介紹、作品的評點”這兩大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比如,在欣賞《我愛你,中國》時,首先,為學生介紹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意義;其次,點評作品時要讓學生了解這首歌具有雄偉、莊嚴、氣勢磅礴的特點。從欣賞中體會中華民族的偉大,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四、課外音樂活動中的德育
課外音樂活動是音樂教學的延續(xù)。通過各種音樂活動更利于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如今,單純的音樂課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他們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來感受藏在音樂中的快樂,他們想用更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于是,新課標理念被提出:音樂課是多種藝術形式綜合的課程。如面向全校的歌詠比賽、校文藝晚會、校舞蹈隊。通過音樂實踐,學生的發(fā)聲器官——聽覺器官能夠得到良好鍛煉和發(fā)展,同時,音樂實踐活動還能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這些音樂活動的展開不僅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fā)揮,學到課堂上、書本中無法獲得的知識,也能使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學生的精神生活絢麗多彩,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應抓住教學中最重要的一些特點和要求,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終生追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淡化教育痕跡,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使德育教育成為一種自然的涓涓細流流淌在孩子們身邊,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J]上海.2019(10):157.
[2]盛慧娟.試論促進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方法[N].發(fā)展導報,2018-1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