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要:新課程下的政治教學必須挖掘政治課堂應有的人文色彩,打造色彩斑斕的政治課堂生活,提升教學吸引力,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人文色彩;教學效率
一、政治色彩:保持應有的“量度”和“亮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政治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及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思想政治課教學本身具有特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無論課堂教學改革如何向縱深推進,教學方法再怎樣的開放和民主,教師的引導必須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必須保持一定的政治敏銳性和原則性。
政治課教學應該關心政治,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使學生具有應有的政治熱情,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尤其是中學生進行必要的有序政治參與,這是中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應該享有的民主權利,也是政治教學的一個具體內容。其實,目前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內容并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政治”,它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體。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把握“講政治”的度,既保持政治意識應有的 “亮度”, 又要把握講政治的“量度”。因此,作為政治教師要提高政治素養(yǎng),堅定正確方向。
二、生活色彩:賦予課堂教學“深度”與“廣度”
教育,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最終又要回歸生活,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通的誤解是“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干便是做”。這樣不但是誤解了“做”,也誤解了“學”與“教”。課堂教學最終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課堂就應該和生活接近、親近,融入生活的實踐活動,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把課堂教學本身應該具有的創(chuàng)造空間和拓展世界還給學生。
新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轉變,它強調“以生活為基礎”,要求我們政治課的基本內容立足于生活,反映生活,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為生活服務。它提到了“課程模塊”,這就意味著新的課標由過去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轉入到了“專題學習”的范式。新的課程內容將更加強調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三、藝術色彩:增加課堂教學的“靈性”與“活力”
從課堂學習的情緒變化規(guī)律看,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僅能保持25分鐘,且主要在上課后5~30分鐘之間,之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就處于一個低潮時期。在課堂教學結束階段,學生還有一個興奮期,這是進行課堂教學小結的最佳時機。這是教學的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具體體現(xiàn)。這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處理好知識難點、重點與學生課堂最佳狀態(tài)的吻合,需要政治教師巧設情境,在有限的時空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又豐富了感情,發(fā)展了個性,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真正做到“知識、能力、覺悟、行為”的統(tǒng)一。“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有經(jīng)驗的政治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善于把教學任務分解為各個具體的要求,并合理地安排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以求得最大的效果。政治課教學必須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要給學生讀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教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全面地了解教材,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四、人文色彩:體現(xiàn)教學的“主旨”與“本質”
如何使課堂具有應有的人文色彩,體現(xiàn)教學的人性思想呢?首先,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寬容學生的學習錯誤,鼓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使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走路。其次,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應盡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把個性還給學生。再次,讓政治課堂充滿生命的互動。學生擁有和體驗著做人的全部尊嚴,享受著被人尊重的快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找回了自信,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因此,我們必須構建以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的交往為主要特征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能把自己與學生真正地平等起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最后,要注重對教材中人文資源的挖掘。新課程實驗教材圍繞專題組合單元,各單元之間體現(xiàn)了學習內容、學習要求的整體推進。這些都為教師的教學留下了更大的空間,更需要教師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來開展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科的基石作用。在教學中,只有構建良好的人文教學觀,營造人文的課堂,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取得成功。
五、情感色彩: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升華課堂價值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良性互動的教學氛圍,其首要的條件是讓學生在精神上感受到自由和快樂,在情感上激發(fā)師生的共鳴,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需要教師有科學的情感、道德價值觀和正確的情感角色定位:是服務學生,還是操縱學生?如何理解學生?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這些都需要教師從學生情感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傾聽,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fā)其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例如,在哲學教學中,學生對哲學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一部分學生經(jīng)過幾輪的教學和復習始終領悟不了學習哲學的方法,這些學生往往有自卑感,他們同老師之間就會有一種無形的隔閡,同時又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教師只有以滿腔熱情的態(tài)度去接近、關心學生,才能真正鼓起其學習的信心。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理結合,用情感作“潤滑劑”,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取得教書育人的良好效果。
新課程下的政治教學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開放的創(chuàng)造天地,使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人格趨向充分表現(xiàn)而達極致。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著激情與智慧,充滿著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著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才能打造色彩斑斕的政治課堂生活。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