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忠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改以來的一大亮點,對于學生學習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關鍵性促進作用。為此,本文將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研究為題,通過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感悟基礎上,談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現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對策,希望能夠整體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開展形式,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及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從而為學生打下扎實的數學學習基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小學數學;整合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作為新課程改革一大亮點,逐步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與應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主思考的學習平臺,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的生成,同時還能夠發(fā)展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交際能力。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還能夠利于教師打造一個活躍化、積極性的課堂氛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意識,升溫師生彼此的關系,進一步弱化了傳統(tǒng)教師的角色形象,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最終將會實現提高課堂教與學效率的目的。
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現狀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盲目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流于形式化,無論講述什么知識點,習慣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違背了小組合作開展的主旨思想。如:小學數學許多基礎知識點不宜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當在學生掌握簡單的知識點或者理解相關原理及公式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促進學生更為深層次探究知識,提高自己對新知的內化效率。第二,不合理分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是助力全體學生獲得自己最大化知識受益。在不明確學生性格特點、學生之間學習差異性等客觀學情上,很容易造成學習的兩極分化現象,不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第三,主導性缺失。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中,教師應該發(fā)揮自身主導作用,有效組織與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內容,但是實踐開展過程中教師未充分發(fā)揮其主導性作用,對學生的管理與引導不足,很容易造成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的高消耗、低成效結果。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對策
1.科學分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科學分配,明確分工是小組學習模式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為此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不能單一從學生的成績決定小組的分配,而是應該多方面考慮,如:學生知識接受水平、學生性格特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組織能力的方面,因為小學生生理與心理還不成熟,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優(yōu)勢,實施“同組異質、分組同質”的分配原則,這樣才能更容易產生小組之間具有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達到活躍課堂學習氛圍的目的,同時也利于小組內學生具有相互學習優(yōu)勢補充、相互學習監(jiān)督的效果產生,有效提升小組成員的學習自控能力,保證小組成員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取個體最大化的知識受益和能力提升。
2.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分配任務
在班級學生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學習小組后,由于小學生自身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必然結合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以任務為學習驅動,帶領學生逐步深化課程的知識,提升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深度。所以,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設計、任務分配、目標設計、評估檢測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進而保證不同小組之間的難度相當、要求一致、標準統(tǒng)一的學習任務上促進各小組開展學習,同時這也具有各小組學習的相互競爭性,進一步激發(fā)各小組的學習活力,提高小組內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討論分享的主動性。例如,合作任務分配上,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小組,設置具有探究性、探討性的數學問題,并且保證小組之間難度一致化,不會影響到后期評價。對于基礎類合作任務,那么教師應該限定合作學習時間,明確具體要求,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再如,對于拓展類數學問題,教師要側重學生數學潛能激活和數學思維的鍛煉,以此為各小組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提供機會與空間。具體而言,如:在教學“計算表面積”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對“表面積”概念理解是具有偏差性,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設問:將5個單位長度為1的正方體擺放為一個長方體,怎樣擺放,所得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各小組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開展小組討論。這樣,有的小組學生會利用小木板進行擺放探索、有的小組學生則會拿出紙筆進行邊畫邊算……。隨著教師組織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將會對這個數學問題認識越加深入清晰,那么教師在組織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思考,進行分享,最終形成小組內共同認識向其他小組進行講述,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將會帶領全體學生對“表面積”理解更加深刻、準確。
3.完善評價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小組合作評價機制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小組學習通過比賽競賽的方式,設計評比機制,以此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好勝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增加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小組互評等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學生在小組學習的表現,避免單一性結果性評價,造成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現象發(fā)生。例如,在教學“圓柱”一課上,組織學生開展尋找生活中圓柱物體的學習比賽,評比標準是在教師限定時間中找出生活中最多的圓柱物體獲勝。同時,教師設計出“生活觀察者”“學習小巧匠”等小組稱號,來喚醒學生學習好勝心。此外,在不同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結束后,教師應該立足賞識性教育,鼓勵生生互評、小組互評活動開展,以綜合性評價過程來激發(fā)不同學生學習動力,這樣更加容易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正向反饋,從而實現學習的良性化循環(huán),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士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讀寫算:教師版,2011.
[2]冉令萍.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43.
[3]莊嘉雯.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