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書全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新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革,在我國的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應試教育導致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文化知識,因此在現(xiàn)階段我國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是程下降狀態(tài)的,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教育部門提出必須要抓住學生的素質教育。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素質教育的相關內容。而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更是至關重要的。這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積極地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對策探究
引言: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利用生活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小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必須要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對于學生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他們能夠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教師必須要與生活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內外品質與知識能力兼修的素養(yǎng)。本文對于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填鴨教學,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因此學生很難有積極性融入到課堂中,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應該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把生活化引入到課堂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學生與生活相貼近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夠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產(chǎn)生更強烈的興趣,在課堂學習之后也能夠更好的把學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培養(yǎng)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促進了他們的綜合素質發(fā)展。例如,在講《我的好習慣》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囊肷罨囊恍┦吕Z言來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教師可以提問大家在生活中都會有怎樣的習慣呢?那么什么樣的習慣是好的習慣?你們認為什么樣的習慣是不好的習慣又應該怎樣改進呢?可以讓每一個同學從自身說起,這樣他們能夠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也能夠積極的回答教師的問題,由于自身的事情是他們所能看得到的,因此他們有話可說,就會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言論,這樣就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從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在學生們回答之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這樣就可以讓同學們正確的了解到什么是好習慣,也為同學養(yǎng)成好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利于他們改善自己自身,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小學道德與法律的教學效率。
二、運用課外活動促進課堂的生活化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夠完全,他們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應該舉辦一些課外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道德品質真正得到培養(yǎng)。在這其中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把課堂中的一些生活化的事件語言,去讓學生真正的進行實踐,走出課堂,這樣突破了課堂的限制,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綜合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多元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例如,在講《生活中的合作》這一課時時,教師就可以打破課堂的束縛,開展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舉行一個種樹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強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由于他們還很小,一棵小樹必須要幾個人來合作完成,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小學生感覺到非常的有趣,有興趣參與到其中有趣的學習氛圍,能夠讓小學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道德與法律意識,同時也讓教學更加多元化,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與家庭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中,許多人會認為學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因此把學生教學的重心放到了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并且許多學校的教師很少與家長溝通,家長也不會主動去找教師溝通自己孩子的情況,這樣是不利于這個學生發(fā)展的。因此教師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在學校的課堂中,同時在家庭的課堂中教師也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生活化的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對于學生教育必須要與家長溝通交流。在小學道德與法律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須采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例如在講“感恩”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室就可以給同學們布置作業(yè),讓他們回家跟父母多交流,為父母做一些事情,如幫爸爸媽媽洗腳。然后教師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孩子所做的事情。在生活這個課堂中學生也會做的越來越好,促進了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在作業(yè)回收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與同學們討論他們回家做的一些事情。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會感恩,并且促進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結束語: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對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應用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快樂成長,促進了我國素質教育。并且在課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時,其自主參與課堂。
參考文獻:
[1]卞開元.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0(08):18-20.
[2]王杰.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48-49.
[3]胡立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70-71.
[4]盧雪嬌.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84.
[5]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