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語言表達的體驗與訓練,重視思辨精神的培養(yǎng);要取“拙”補“巧”,不僅要研究教學設(shè)計的“巧”,更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和積累;要舍去浮躁的心態(tài),關(guān)注學生長遠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孤獨之旅;教學設(shè)計;合理取舍
《孤獨之旅》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節(jié)選自曹文軒的《草房子》。全文近4000字,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中合理取舍、優(yōu)化設(shè)計是上好課的關(guān)鍵。
一、取“拙”補“巧”,舍棄浮躁心態(tài)
查閱許多教學設(shè)計和實錄,執(zhí)教者均采用“長文短教”的策略。教學中,一些老師逢“長文”必“短教”,只是為了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應(yīng)試訓練。這是教學浮躁和淺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文短教”,帶領(lǐng)學生觀其大略,擇其精要,以點帶面,體現(xiàn)了設(shè)計之“巧”。但“短教”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學生讀書時間不足,失去了深入文本揣摩鑒賞的機會。從“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角度考慮,幫助學生“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1],必須讓學生踏踏實實地讀書,積累的過程不能“投機”也不可“取巧”。
本文雖是自讀課文,但不等同于“略讀”,語文學習必須深入文本。與整本書相比,本文語言含量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能借助本文推動學生閱讀《草房子》全書,對于學生語言的積累會有更大的幫助。
《孤獨之旅》的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學生理解有困難?!皩⒕唧w的語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2],是非常有必要的。補充原著中放鴨的背景,學生才能體會到杜小康心理上的“一落千丈”,才能理解他“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的無奈。課文結(jié)尾寫杜小康戰(zhàn)勝暴風雨,盼來了“鴨子”下蛋,更像傳統(tǒng)的大團圓式結(jié)尾。在之后的日子里,杜小康歷經(jīng)了更多的苦難,卻始終勇敢面對。補充原書中的故事,此文的美學價值和哲學意義就會揭示得更深刻。
二、取“言語形式”重點析,舍“淺嘗輒止”粗略讀
很多教師執(zhí)教《孤獨之旅》時,因為篇幅“長”與課時“短”的矛盾,往往把重點放在內(nèi)容概括和主題理解上。陳日亮先生說:“語文教學要潛入語言,側(cè)重探究語言形式,須防止掠過形式表面淺嘗輒止?!盵3]課文的重點不在于文章“講什么”,而在于“怎么講”,教師要自覺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體驗與訓練。
《孤獨之旅》運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寫,兼具中國傳統(tǒng)意象的特點,例如“蘆蕩”“炊煙”等。這本應(yīng)是重點,但有的教師卻忽略了這些極具價值的內(nèi)容。
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深入品讀文中的景物描寫。孤獨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這里的蘆蕩是杜小康孤獨壓抑心理的真實寫照,所以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同樣,杜小康所面臨的暴風雨,也不僅是自然界的暴風雨,是生活中一切磨難的象征,所以在他眼中“風也是黑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像讀詩一樣朗讀這些句子,像品詩一樣揣摩這些句子。注重“言語形式”的品析,沉醉于優(yōu)美的語言中。
三、取思辨與生成,舍模式與套路
翻閱眾多課例,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師在解讀本文主題時贊美“孤獨”。例如“孤獨之旅即是成長之旅”[4]“孤獨,使得成長如此美麗”。[5]其實,孤獨不值得贊美,需要贊美的是杜小康勇于面對孤獨的精神。
我聽到過一些學生的質(zhì)疑聲。有些學生認為杜小康很可憐,杜雍和很冷酷。然而老師的引導,常常用結(jié)果替代了過程。似乎杜小康的成長恰恰源自杜雍和給孩子創(chuàng)造的孤獨的環(huán)境。有的課上,學生分析杜小康“不愿意”放鴨的言行,竟然解讀為他“只想著自己”,他“不懂事、任性、愛撒嬌”。[6]
課堂上,一些質(zhì)疑的聲音常常被淹沒,一些假大空的分析卻憑空出現(xiàn)。這是因為教師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不愿“節(jié)外生枝”。很多老師在教學設(shè)計的時候,一旦選擇了一條預(yù)設(shè)的道路,便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教學中固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但也應(yīng)該多一點“理趣”。教師要讓學生的質(zhì)疑成為深入研討文本的重要契機,放棄一些模式與套路,講究課堂的生成,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注釋:
[1][2]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部,2017.
[3]陳日亮.如是我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4]盛華明.一堂本色、精致的課:徐賽兒《孤獨之旅》點評[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09(12).
[5]郝曉濤.《孤獨之旅》教學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6(7-8).
[6]聶智.《孤獨之旅》教學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0(7-8).
參考文獻:
[1]葉地鳳.詩話小說教學和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2).
[2]楊先武.從《孤獨之旅》的教學看批判性思維的缺失:兼評曹文軒的《孤獨之旅》[J].語文學習,2015(12).
[3]廖凡秀.從“邊緣化心理”解讀教學《孤獨之旅》[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8).
[4]謝海生.《孤獨之旅》美學意蘊探微[J].語文教學通訊,2011(10).
作者簡介:李健,男,山東青島人,1975年出生,大學本科,職稱: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教法,教齡23年,擔任教研組長19年,青島市語文中心組成員,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市北區(qū)首批優(yōu)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