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摘 要?“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钡掠俏覈逃聵I(yè)的基石。初中生正處于“第二生長高峰期”,是世界觀、人生觀的萌芽期,德育能為學生一生成長起到定向、定性的奠基作用?!盎ヂ?lián)網(wǎng)+”以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和開放的信息資源等優(yōu)勢,成為教師的新幫手,實現(xiàn)了個性化培養(yǎng)、碎片化學習,給傳統(tǒng)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初中德育;實踐策略;網(wǎng)絡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1-0094-01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于道德這一概念之中?!钡掠侵笇W校工作者組織適合學生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思想、道德、政治、法治和心理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為學生帶來了更寬廣的時空維度、更豐富的學習素材和更便捷的交流手段。因此,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互聯(lián)網(wǎng)+”與初中德育教學融合起來,是增強傳統(tǒng)德育工作“時效性”“互動性”和“時代性”的重要途徑。
一、巧用“互聯(lián)網(wǎng)+”,滲透青春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萌動的特殊時期,此時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都發(fā)生著細微的變化,比如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性機能的成熟,他們既充滿著活力和追求,也充滿著因身心變化而帶來的各種焦慮與問題。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很多教師常常回避青春教育的問題,尤其是在處理學生早戀問題時,缺乏藝術,不講方法,不僅未能達到教育目的,有可能產(chǎn)生叛逆、逃避、自閉等情緒,這樣不利于學生青春期的成長。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各種教學輔助工具的出現(xiàn)成為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幫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微電影、電子白板、微課、PPT、APP等渠道,將青春期的萌動以學生喜樂見聞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幫助正確面對青春期。比如,教師可以結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中《青春萌動》單元教學內(nèi)容,開展“青春期與性意識的萌動”主題教育活動,開設“當我進入青春期”的直播課程,向?qū)W生層層剝開青春期的神秘面紗,了解男女生進入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利用“問卷星”調(diào)查中學生青春期男女交往的現(xiàn)狀,針對男女在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中通過動畫模擬的形式向?qū)W生科學地解釋“早戀”的概念,以及如何區(qū)分男女生之間的親密行為。在課外教師通過微信、QQ等平臺,扮演“生活顧問”“青春導師”等角色,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聯(lián)系,在獲得學生信任的基礎上,與學生分享青春成長經(jīng)歷,為他們解答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幫助他們出謀劃策,使其順利地渡過青春期成長階段。
二、巧用“互聯(lián)網(wǎng)+”,滲透生命教育
“生命重于泰山。”這個道理淺顯易懂,但在當今這個很多孩子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溺愛,導致他們個性驕縱、心理脆弱、自尊心過強、抗挫折能力差,在遇到煩惱或挫折時,往往選擇自殺來了結一切。
近年來,初中生自殺率一直在逐年攀升,比如,2019年3月6日,鄭州九年級的谷某因班主任批評在家墜樓自殺;2019年10月24日,成都14歲的中學生樂樂因語言暴力和親子關系從14樓房間窗戶縱身跳下死亡;2019年11月14日,上海八年級的盧某某因被教師批評服用農(nóng)藥死亡。根據(jù)上海地區(qū)針對中小學生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其中,有24.39%的學生曾今有過想要結束生命的想法,有5.85%的學生曾計劃自殺。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讓人們意識到在德育中加強學生生命教育已經(jīng)迫在眉睫。
生命教育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而“互聯(lián)網(wǎng)+”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口子。借助于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通過觀看、體驗、討論等形式,可以讓學生清楚地感知生命從誕生、成長到消逝的動態(tài)過程,帶給學生視聽沖擊,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巧用“互聯(lián)網(wǎng)+”,滲透法制教育
林崇德教授認為:“13-15歲是初犯品德不良或初犯劣跡行為的高峰年齡?!背踔须A段正處于學生品德發(fā)展和人生觀萌芽的“動蕩期”,具有易沖動、易暴躁、自我約束能力差等顯著特征,在復雜的網(wǎng)絡和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其品德不良,甚至違法犯罪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搜集與法治相關的資源,比如央視綜合頻道的《今日說法》,道德與法治頻道的《法律講堂》《道德觀察》《天網(wǎng)》《見證》《懺悔錄》,還有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的《青少年警示錄》等節(jié)目,為學生打造“在線說法”平臺,讓學生通過觀看、討論和交流中感受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比如,在初一開展“讓法律為我們的青春導航”的主題教育活動,每日在微信群中向?qū)W生推送一個欄目短片,然后將這些短片中的內(nèi)容以現(xiàn)場表演或錄制視頻等形式搬到課堂中,通過親身體驗讓法制真正地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钡掠ぷ魇且粓龀志脩?zh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只有積極與時俱進,開辟新的德育途徑,才能將學生聽得厭煩的“陳詞濫調(diào)”轉(zhuǎn)變?yōu)樽寣W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形式,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將道理轉(zhuǎn)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劉倩.開放式理念下課外活動在初中德育中的運用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