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摘 要:基于中職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面臨的困惑,根據有效德育和高效教學模式發(fā)展和學校實際發(fā)展的需要,通過構建學校教學與德育一體化的管理機制,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學生的知識建構與道德成長同步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 中職德育; 有效教學; 模式建構
中圖分類號:G7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8-113-001
一、問題的提出
(一)中職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面臨的困惑
大多數中職學生普遍的特點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并存在嚴重偏科現(xiàn)象,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較差。傳統(tǒng)的由班主任單兵作戰(zhàn)的德育模式已顯單薄,無法兼顧全體學生,往往需要指導的問題生較多。我們結合中職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實施的全員育人的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可解決這個問題。
(二)有效德育和高效教學模式發(fā)展的需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學校工作中,德育目標還存在有高大全之嫌,德育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德育途徑簡單、單一。今天,面臨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社會多元變化的需要,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加強其有效性和實效性?!坝行У掠笔侵傅掠挠行?,它是確立學校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腳點和出發(fā)點,有效德育是指在德育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實現(xiàn)學生自管自育;凸顯實踐性,強化學生道德體驗,促進其認知情感;凸顯自主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fā)展和選擇空間,提供由知到行的途徑。
(三)學校發(fā)展的實踐需要
我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家庭與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很難再有所突破,只有不斷的在德育與課堂教學上尋找更適合當今學生的有效方法,才能使學校不斷發(fā)展。
二、基于生活理念課題研究的意義
全員育人的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新形勢下我校德育教學的新路子、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員育人的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是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學校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學校必須改變僅僅依靠班主任、學工處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讓所有的教職工都自覺承擔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為載體,建立一支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隊伍,使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真正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二)全員育人的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是職業(yè)教育德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抓手。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新形勢、新任務下的一種德育制度創(chuàng)新,強調以德育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為理念,通過構建學校教學與德育一體化的管理機制,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學生的知識建構與道德成長同步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三)全員育人的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我校學生實際的客觀需求。我校很多學生行為習慣差,學習氛圍不濃,良好素養(yǎng)還未真正形成,教師指導學生的場所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宿舍,也可以在操場。
三、課題研究的結果與成效
通過探索和研究,我們構建了適合中職學校的德育管理運行機制,依據“用心溝通、以德樹德;竭誠交流、以情動情;緊跟勤說、養(yǎng)成習慣;關注進步、點滴成長”的育人原則,不斷基于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對學生進行“思想上引導、學業(yè)上輔導、生活上指導、心理上疏導”,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形成了整體合作、優(yōu)化學生管理的一種全員參與的德育教學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問題學生”轉化取得明顯效果。
一對一、一對二的導師結對形式,加上行之有效的細化的教育工作,“問題學生”的轉化效果比較明顯。“問題學生”的數量明顯減少,“問題學生”的廣度、深度明顯減少減淺。個體“問題學生”的轉化明顯,無論是在行為習慣、思想品質、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在逐步走上正常軌道。
(二)使學?!叭珕T育人”落到實處,育人氛圍明顯優(yōu)化。推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后,明確了教師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承擔德育工作具體的職責,使教師的育人職能顯性化、育人對象具體化,從而促進廣大教師真正承擔起德育教育的職責,使學校“全員育人”真正落到實處。家校聯(lián)系頻繁,導師以電話、家訪、手機短信、QQ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長懂得孩子的成長,不僅要有知識,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遠大的志向,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三)進一步增強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感。導師們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深入受導學生中間,促膝交談,用真誠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及時解除受導學生存在的疑慮和困惑,如學習與就業(yè)的取舍,學習與活動的協(xié)調,文化課與專業(yè)課學習的選擇,課堂學習與課余活動的兼顧等,讓學生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導師們以不同的視角讓學生們了解了學校、教師、專業(yè)乃至社會,開闊了視野,縮短了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適應期。導師們以個人的成長經歷和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很多受導學生把導師視為自己的榜樣,鼓勵自己,督促自己。導師們給予了學生數不勝數的人生啟示,讓學生學會堅強、感恩、寬容、互助,對學生們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教育資源得以有機整合。通過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法制講座,成立家長委員會、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參觀德育基地,參加社區(qū)志愿活動,聘請校外輔導員,一大批具有良好聲譽、熱心基礎教育的人士擔任校外導師、學校發(fā)展顧問,真正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三位一體的優(yōu)化整合。
參考文獻:
[1]李祖超著.教育激勵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版
[2]陸少芳.談中職德育生活化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途徑的新探索,文教資料,2011年22期
[3]教育部.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2014年
[4]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