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現(xiàn)了“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的思想,繼承了“兒童本位”的理念。想要更好地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教學內容層面,需重覓資源組織的線索;教學方式層面,讓觀點傳遞從“演繹式”轉向“可感式”;教學主體層面,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關鍵詞:兒童本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主體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延續(xù)生活德育的理念,將回歸兒童的生活作為編寫指導思想,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承認童年生活的獨特性。這樣的兒童觀繼承了“兒童本位”的理念。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教師要打破“拿來主義”的藩籬,靈活處理教材資源,及時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健康成長。
一、教學內容層面:重覓資源組織的線索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從兒童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的實際出發(fā)構建話題、組織資源,本身就帶有“兒童本位”的先天屬性。教材也本著“兒童本位”的理念,力求多樣化地呈現(xiàn)兒童的生活世界。然而,教材編者是成人,難免會以成人視角納入一些離兒童生活較遠,甚至不夠真實的資源。此時,就需要教師深度解讀教材內容,重覓資源組織的線索,盡量從學生的視角觀察事物和現(xiàn)象,擷取真實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對學生有觸動、有價值的資源,在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之間搭建橋梁,幫助學生提升認知。
例如,五年級上冊《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的第一板塊為“班委會的職責”。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回顧四年來班委會的工作,說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班委活動,試圖喚起學生對班委會作用的初步感受。然而,即使筆者出示了課前搜集的班級集體榮譽,學生也聯(lián)想不到班委會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陷入窘境。追溯原因,當前常規(guī)班級中的學生人數(shù)較多,大都是規(guī)訓式教育,由班主任統(tǒng)一組織和管理,班委會在班級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普遍較小。此時,若堅持用教材中的既定資源,遵循固定的設計教學,教師輕松,但“無視”學生的真實需求,無法激起學生共鳴,教學也必然成為假模假式的“走過場”?;趯W生生活學習經驗的尊重,筆者放棄了教材的“回憶”線索,重覓資源,將“回憶四年來班委組織開展的活動”改為“發(fā)現(xiàn)一天中班委為班級做的事情”。學生無法顯著感受班委四年來所發(fā)揮的作用,但作為班級成員,他們肯定能從每一天的班委活動中捕捉到相關素材。果然,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逐漸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從早讀監(jiān)督到課間收作業(yè),從排隊出操到檢查眼保健操,從衛(wèi)生檢查到放學整隊出校門……班委在班級活動中所做的事情并不少。在分享、交流班委一天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班委會在班級生活中的付出,理解了班委在班級組織結構中的必要性,對班級的管理者多了份理解和感激。
二、教學方式層面:讓觀點傳遞從“演繹式”轉向“可感式”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少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讀完文本內容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理解。這是一種先給出結論再讓學生去驗證的“演繹式”教學方式。然而,布魯姆和克拉斯沃爾對于情感領域教學目標和價值內化程度的研究告訴我們,情感、價值觀無法演繹,這一領域的學習內容只有被學生注意、接受,才可能向更高的層次轉化。即知識首先是直觀可感的,既而才是可理解與學習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涉及情感領域,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方式,盡量讓觀點傳遞從“演繹式”向“可感式”轉換。
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一課提供了一首小詩《媽媽的愛》:“媽媽的愛是香的,像鮮花;媽媽的愛是甜的,像蜜糖;媽媽的愛是清新的,像森林中的草地;媽媽的愛是寧靜的,像藍天上的白云;媽媽的愛是柔軟的,像輕風和細雨;媽媽的愛是溫暖的,像陽光和爐火;媽媽的愛永遠在我的心里。”這首小詩簡單清麗,將媽媽的愛比喻成各種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去感知,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過,學生雖然熟悉“鮮花”“蜜糖”“草地”等事物,但要將這些事物與略顯抽象的“愛”聯(lián)系起來,就較難想象和理解了。對此,筆者設計了“找一找父母的愛藏在哪里”的活動,讓學生去尋找、感受生活中父母給予自己的“愛”。為了讓他們的感受更具體,筆者讓每個學生從家里帶一件能夠體現(xiàn)父母對自己的愛的物品,或者描述一個父母傳遞愛的細節(jié)。課堂上,有的學生帶來了心愛的玩具,說這是爸爸知道自己喜歡特意為自己買的;有的學生帶來了帽子,說這是媽媽擔心自己著涼,特意為自己織的;有的學生帶來了成長相冊,說這是爸爸媽媽為了記錄自己的成長腳印,特意制作的;有的學生帶來了課外書,說這是媽媽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一個個愛的象征物,讓一幕幕溫暖感人的場景接連再現(xiàn)。沒帶象征物的學生也有話可說,有的摸摸自己梳得整齊漂亮的小辮子,描述媽媽每天早上如何為自己梳頭發(fā);有的解釋自己名字里面蘊含的父母對自己的美好祝愿;有的隨手拿起手邊的漂亮水杯,喝上一口,描述大清早上學前父母照顧自己的情景……每個細節(jié),都凝聚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學生的內心被愛充盈和溫暖,自然而然就領悟了“父母多愛我”主題的內涵。當他們再去體會教材提供的《媽媽的愛》這首小詩時,對其中的內容就有了共鳴,有的甚至還能列舉出其他與媽媽的愛相聯(lián)系的事物。
三、教學主體層面: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兒童世界必須由兒童自己去創(chuàng)造,真正的兒童世界才可能出現(xiàn)。兒童蘊含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要相信他們自己能?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思路,充分相信學生,在活動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解放學生的頭腦、嘴巴、手腳、時間、空間等,盡可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在交流、討論、分享中,實現(xiàn)對話題的深入理解,實現(xiàn)自我教育。
仍以《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為例?,F(xiàn)實中各班班委的組成不盡相同:有的班級有紀律委員,沒有宣傳委員;有的班級有生活委員,沒有勞動委員;有的班級只有少數(shù)班委崗位,如班長、體育委員,沒有其他的班委崗位;有的班級甚至只有班長一名班委,其他事務全由班主任負責管理。如果無視班級實情,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說,或教師掌握主動權,一股腦兒地將班委職能告訴學生,效果都不明顯。試著針對不同的班級現(xiàn)狀,采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談班委職能,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比如,在一個班委成員較為齊全的班里教學本課,筆者在學生交流了“發(fā)現(xiàn)一天從早上到放學,班委在班級中做過的事情”后,又讓他們對班委工作提意見。學生立足現(xiàn)實,從不同層面提出見解,并現(xiàn)場與班委們交流。他們的意見,能使班委工作更完善。
但在一個只有一名班委的班級中教學本課,筆者就遇到了難題。這種班級中,班主任掌控能力極強,班委會的職能被大大削弱。班委會的作用無從尋覓,就談不上讓學生討論班委會的價值。于是,筆者放棄了教材設定的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讓”出課堂,將發(fā)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只有班主任管理的班級有哪些問題”。通過觀察與討論,學生逐漸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只有班長協(xié)助班主任負責班級的大多數(shù)事務,事事需要操心,太辛苦,可以增設一些班委,讓更多的同學參與班級管理;因為只有班長和班主任管理班級,班主任便在班里裝了攝像頭,時時刻刻監(jiān)控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人的感覺不太舒服;其他班都有負責不同事務的班委,不僅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還增強了班委的責任感,效果很明顯;讓同學管理同學,很多問題更容易被發(fā)現(xiàn),雖然有時會有矛盾,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得到圓滿解決;有更多班委幫忙管理班級事務,肯定比“攝像頭”管理更溫暖……在自主、自由的交流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越來越理性。此時,筆者順勢引導:“那我們班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些班委管理和組織?”聯(lián)系班級生活,學生紛紛提出建議:可以安排負責勞動的班委,集體大掃除時,他可以分配勞動任務,檢查勞動結果,這樣就不用班主任操心太多;可以安排負責班級環(huán)境布置的班委,讓有繪畫、書法特長的同學擔任,帶領大家一起完成教室的布置,這樣就不用家委會的家長們特意趕到學校來布置;可以安排體育委員,平時抽空帶領大家鍛煉,教給大家正確的鍛煉方法,這樣大家的運動積極性更高,在體育賽事中更容易取得好成績……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班級管理模式,表達了對班級事務管理和組織的構想,探討了不同班委的分工與職責。
上述教學中,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地參與討論,一步步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他們或真切感受到了班委會的重要作用,或提出了增設班委的原因與路徑,之后,還提出了改進、完善班委會的建議,對班委會成員的設置、分工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事實證明,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他們定會帶給你驚喜。
“兒童本位”理念觀照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主體等層面進行深入探索,真正領會教材中滲透的“兒童本位”理念,積極轉變自己的學生觀、教學觀,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成為課堂“發(fā)言人”。
參考文獻:
[1] 劉黎明,劉應宏.陶行知的兒童觀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8(3).
[2] 黃希堯.兒童的發(fā)現(xiàn)——盧梭的兒童觀述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
[3] 劉曉東.向童年致敬[J].中國教育學刊,2018(5).
[4] 章樂.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的整體性解讀[J].中國德育,2018(21).
[5] 吳煜姍,高德勝.見真,見善,見美——談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學德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