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龍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追求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是每一個數(shù)學教師都想努力實現(xiàn)的。當學生有主動學習的需求,并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通過學習獲得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那么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最大可能地優(yōu)化教學指導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
一、鉆研教材,優(yōu)化教學,科學設定目標
新課標重新對教材進行編寫,教師教學大綱、學生學習內容等得到了全面拓寬,教師備課時應該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依據(jù),對教材進行科學研究,結合教學適當改變教材,優(yōu)化教材針對性地應用改變內容,之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又具體的教學目標,在精準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
《平行四邊形面積》是蘇教版五年級第一學期幾何板塊中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并能準確找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后學習的。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運用幾何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空間觀念?;谏鲜鏊伎?,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性設定為以下方面。
第一,感受平行四邊形,認知圖形,學習圖形面積計算、探索公式推導過程,掌握計算方法,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應該如何正確求面積。
第二,借助實際操作,對圖形進行觀察對比,拓展學生空間思維,引入數(shù)學思想,轉化圖形結合理念。
第三,體驗自主學習,感受學習過程,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用七巧板拼出的各種圖案
師:知道它是什么嗎?(七巧板)對了,它可以拼出許多圖形。
師:看,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這又是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變化了嗎?
(二)探究新知
1.猜測——驗證
(1)猜一猜第一次拉動后面積的變化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長方形架子,想象一下,如果老師輕輕地拉動,又有什么變化呢?
(2)引入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圖形面積計算
(3)驗證
師:對比變化之后的平行四邊形,對比原來的長方形,邊長、面積是否發(fā)生變化。有的同學說變了,有的同學說沒變,那你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做些什么?
(4)嘗試解決,匯報
有學生通過透明方格紙,有學生測量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然后相乘,也有的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再測量計算,比較面積變化情況。
2.感知——深化
(1)第二次拉動
師:老師繼續(xù)朝這個方向拉動這個平行四邊形,想象一下,再次變化的平行四邊形是否發(fā)生了面積改變?(先想象——課件演示)
(2)嘗試解決,匯報
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測量后算出面積。
……
教學過程分析:
(一)巧設情境,設置陷阱
引入過程由七巧板入手,從學生熟悉的七巧板拼成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變化了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感受形狀改變,面積不變這一數(shù)學原理。緊扣數(shù)學變化與不變的思想,滲透圖形間的轉化。這里有意設置陷阱,為了引發(fā)、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以為長方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不變。
(二)思維沖突,猜測驗證
接著老師出示了一個長方形框架,讓學生想象如果拉動這個長方形架子,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在面積變與不變的沖突中,讓學生自主嘗試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這時學生會想到利用透明小方格紙、測量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然后相乘或利用剛才七巧板的拼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再測量計算,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變了。然后再拉動,進一步感知平行四邊形面積和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三)注重目標過程的有效落實,強化數(shù)學思想記憶
由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的轉化,變?yōu)樗鶎W圖形,不僅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本節(jié)課還滲透了“對應”的思想。在圖形學習過程中,面積的計算與推導,是幫助學生對兩個圖形之間所存在的對應關系進行感受,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的對應關系,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轉化前后面積不變,即面積的對應關系,進而形成了完整的邏輯推理關系,為平行四邊形如何計算面積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深刻記憶計算公式。
二、分析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優(yōu)化教學
學生并非是學習空白,走入教室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會有一定的知識掌握。所以每一個數(shù)學老師備課前都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特性,全面研究學生心理,分析學生學業(yè),把握學生知識儲備,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動態(tài),即找準教學的起點,才能精心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為學生的課堂生成留下一定的空間,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
蘇教版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年、月、日》的學習,是在學生對時間單位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對生活有一定經(jīng)驗的基礎上學習更為簡單。鑒于此,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營造開放氛圍,自由討論“年、月、日”相關的內容。其一,掌控教學基礎,其二,構建針對性的學習情境。對于學生已經(jīng)了解或者容易理解的大月、小月的判斷和天數(shù),可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統(tǒng)計,并且交流補充自主得出,而把教學的時間留在閏年的由來和判斷上,提高教學的效率。
《年、月、日》情景引入的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
1.出示“三球圖”動畫
年:當?shù)厍蛞蕴枮橹行沫h(huán)繞運動一周的單位時間;月:月亮以地球為中心環(huán)繞運動一周的單位時間;日:地球自轉一周的單位時間。
今天這堂課,了解與認知的是“年、月、日”,并學習相關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年、月、日”的了解。
2.同學們了解的內容豐富多樣,關于“年、月、日”,同學們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嗎?
3.為什么月份的天數(shù)不同?首先要對相同天數(shù)的月份進行區(qū)分。
(三)小組合作,完成小統(tǒng)計
年、月、日涉及天文學的相關知識,同時包含數(shù)學思想,應給學生提供正確的認識和充分探索的機會。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幫助學生經(jīng)歷學習過程又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尊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的自主性,同時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與年、月、日相關的常識、《二十四節(jié)氣歌》、平年閏年的由來、為什么二月份天數(shù)少和“四年為一個閏年,整百年不是閏年,以及四百年則是一個閏年”的道理,可以提供給學生閱讀材料,在培養(yǎng)數(shù)學閱讀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由來和聯(lián)系。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課后充分利用網(wǎng)上資源或向爸爸、媽媽請教年、月、日的更多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些內容還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但是作為老師應有意識地逐步滲透,這樣到學生以后系統(tǒng)學習這些知識時,能夠回憶起老師曾經(jīng)給他的初步但正確的印象。這樣的教學,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把學生的探究學習引入縱深,達到“曲散意未盡”的效果。
三、精設練習,減負增效,促進學生思維
小學數(shù)學的練習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以及減少單純模仿無思維價值的練習。練習設計要關注教學目標、關注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關注數(shù)學基本技能,在聚焦數(shù)學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時教師會評論有的練習題出得“壞”,個人以為沒有說“難”,這是對這個練習設計的肯定,說明這個練習設計既有思維含量,又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能夠解決的,但題型或呈現(xiàn)的形式又是教師沒有想到的。
例如,在五年級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和體積》后,可以給出下面的練習。
用下面提供的小棒來搭長方體的架子,之后將你所搭長方體的長、寬、高各多少進行標注,并計算得出體積。
長度9厘米 8厘米 5厘米 3厘米 2厘米
根數(shù)5根 4根 3根 2根 13根
這個練習的答案是開放的,不但可以看出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而且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習的知識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觀察、調查和實踐操作的課后練習,對已學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同時強化學生對數(shù)學的感知,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
1.觀察作業(yè)。如學完《軸對稱圖形》后,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收集具有對稱性的圖案,如剪紙、蝴蝶圖片等,并要求至少收集5件,以此培養(yǎng)孩子對剪紙藝術等的興趣,使學生體驗生活中正是有了這些美妙的事物,生活才如此豐富多采。
2.調查作業(yè)。如在學習《時、分、秒》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yè),讓學生課后小組合作完成:A.統(tǒng)計1分鐘小朋友完成口算的個數(shù)。B.記錄做一次室內操所需的時間。C.統(tǒng)計媽媽1分鐘包餃子的個數(shù)。經(jīng)過學生的調查統(tǒng)計,既鞏固了知識,進一步建立了時間的量感,又使數(shù)學練習富有了生活的氣息。
3.實踐操作作業(yè)。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為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面積計算方法,借助所學知識,通過靈活地運用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解決,作業(yè)的設計可以是:在長度為12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紙上,剪長4厘米、寬3厘米的小長方形,看誰剪得最多?如果剪成長5厘米、寬4厘米的小長方形呢?這個作業(yè)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感知各種做法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感悟合理安排尺寸的優(yōu)越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通過實踐性的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以數(shù)學視角觀察生活,通過已掌握知識的運用,解決生活問題,鍛煉數(shù)學能力。
總之,科學設計數(shù)學的練習是藝術,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根據(jù)數(shù)學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聯(lián)系生活,將數(shù)學知識融于生活實踐中,在實踐中去探索,去挖掘更新、更多的好方法來精心設計練習,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數(shù)學作為藝術的一種,總會有遺憾的存在,任何課程教學總會在結束之后遺留一些不足。對于教師而言,優(yōu)化課堂教學、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生涯永恒的目標,需要不斷實踐,才能讓我們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
參考文獻:
[1]孔小平.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國際公關,2020(2):104.
[2]張曉斌.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用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0(12):34-35.
編輯 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