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婷 楊大忠
摘要:高考現(xiàn)代文復習中,小說文本占據(jù)了半壁江山,是師生備考的重頭戲。然而,現(xiàn)實狀況是,老師經常感嘆“復習與否,見效不大”,學生也抱怨“投入多,得分沒什么變化”。在有限的復習時間里,如何較快地增強考生的解題能力,筆者認為,知彼知己——研究《考試說明》和真題,利用大數(shù)據(jù),尋找短板,然后“練兵”——分類突擊,建構小說體系;轉化題干,提升思維能力;三步訓練法,增強答題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小說復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說;高考復習;有效策略
近期,教育部發(fā)布了以“一核”“四層”“四翼”為主要內容的高考評價體系,其中的“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而小說作為“文學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模塊,是日常教學中滲透核心價值、落實必備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重要載體,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
筆者做過統(tǒng)計,浙江省近十年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當中,有6次選擇了小說文本,分別是2009年《魔盒》、2011年《第九車廂》、2014年《走眼》、2015年《撿爛紙的老頭》、2017年《一種美味》、2019年《呼蘭河傳》,分值均為20分。同時2019年全國總共7份高考卷,小說文本占了4份,2018年也達到同樣的比例??梢?,小說是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高頻考點,值得師生共同研究。筆者認為,與其投入了珍貴的時間去復習,算是“過”了一次,效果云里霧里,還不如制定相應的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積極地應對它,以取得顯著的效果。
一、知彼知己——高考小說復習的理論起點和學情
1.了解頂層設計,把握高考動向
新出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2020浙江普通高考考試說明(語文)》是命題老師命題的核心依據(jù)。關于文學類文本(含小說文本)的考點,首先和18、19年的《考試說明》進行縱向比較,內容表述上沒有變化,依然是八個考點。其次看“題型示例”,共列舉了兩篇小說,一篇2011年的浙江卷真題《第九車廂》,,另一篇 2014年的全國卷真題《古渡頭》,其題型設置和我省不一樣。這體現(xiàn)了我省在高考語文復習上的全方位特點。
2.研究高考真題,探究命題規(guī)律
如果說《考試說明》是方向標,那么高考真題則呈現(xiàn)的是清晰的視野。筆者將十年真題卷中的六篇小說進行比較和研究,歸納題干問法,從中尋找命題的方向。詳見表1。
經過整理,筆者初步得出命題的六大方向: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主題、標題、句子的賞析等。同時發(fā)現(xiàn)每個方向包含多個考點,比如人物形象題,除了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也會涉及到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主題類題,除了概括主題,還有結合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探究。即命題的切入點有六大角度,而具體考查的內容是交叉的,不確定的,基于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小說文本具體深入的解讀,進而形成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利用大數(shù)據(jù),尋找學生能力短板
了解了命題的規(guī)律和方向,那么學生在復習前的水平如何呢?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學?;径家M了電子閱卷系統(tǒng),和不同地區(qū)的高中實現(xiàn)了同步網上閱卷,閱卷結束,系統(tǒng)很快就能統(tǒng)計出10至13這四小題的分數(shù),并且有數(shù)據(jù)分析,高級的系統(tǒng)甚至還能給每位考生指出知識上的短板。老師可以把自己教的兩個班進行比較,或者和其他班級、學校比對,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之處。
二、“練兵”——高考小說復習的有效策略
1.分類梳理,建構小說體系
上師大的鄭桂華教授認為:“強調語文知識,絕不是一種倒退。這是一種尊重語文學習的常識,遵循語文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比绻狈ο到y(tǒng)的知識,而去盲目地做題,那就變成了題海戰(zhàn)術,事倍功半,很不可取。因此,系統(tǒng)地梳理小說的知識體系很有必要。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關于人物,一是會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塑造人物的手法、情節(jié)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烘托以及其他人對該人物的評價等去考慮,二是分析主要人物(物象)或次要人物的作用。然后看情節(jié),掌握情節(jié)的線索、敘述方式、敘述進程(基本模式和特殊變式)、結構技巧的選用(懸念、抑揚、鋪墊、伏筆、照應、對比、襯托、突轉等)以及某處情節(jié)的作用或效果。三是分析環(huán)境,熟悉環(huán)境描寫的手法和技巧,能夠分析或概括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分析某處環(huán)境描寫(或景物或場景)的作用。而小說中重要詞語、句子含義的理解和賞析,應當順帶系統(tǒng)地復習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謀篇布局、語言技巧等),最后回到小說的主題,包括標題的含義、作用、效果,能夠通過分析主題和人物、情節(jié)、結構、環(huán)境、讀者等之間的關系來探究小說的深層意蘊。
筆者對小說的知識體系只做籠統(tǒng)地呈現(xiàn),第一輪復習時老師們都會很詳細地講解,此處不再詳述。
2.轉化題干,提升思維能力
研究了考點,掌握了知識體系后,做練習,對答案,總結答題模式,是最常規(guī)的復習方法。答題模式固然是幫助學生復習的有效途徑,能夠讓考生擁有清晰的思路。比如說,賞析小說某處劃線句子。根據(jù)答題模式“表達技巧+分析+情感”就能很快組織好一小段賞析文字。問某一段的作用,根據(jù)答題模式“內容+結構”,寫出兩個方面的賞析。但是,答題模式不是萬能的,它是針對某一大類題型總結出的思路,而要讓考生思維更進一步,筆者認為可以轉化題干問法。
如《呼蘭河傳》的第一題:簡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特點。(4分)
太陽一出來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絲蔓,一變而為溫暖了。于是它們向前發(fā)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著那絲蔓就長了,就向前跑去了。因為種在磨房窗根下的黃瓜秧,一天爬上了窗臺,兩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開花了。
再過幾天,一不留心,那黃瓜梗經過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頂去了。
后來那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的,成群結隊地就都一齊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
畫線部分講述的是黃瓜快速生長,爬滿磨房窗子,寫出了黃瓜蓬勃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這些內容是通過語言的哪些特點來表現(xiàn)的呢?題干就轉化為,通過怎樣的修辭手法、特別的詞語和句式、語氣語調、語體風格、表達方式等來表達黃瓜的生命力以及我對此的喜愛之情的?
再如第二問,結合故事情節(jié),概括“我”的形象。首先要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我”和馮嘴歪子之間的交流,以及我吃粘糕之事。題干就轉化為,在“我”和馮嘴歪子的溝通交流中,其中“我”的哪些行為體現(xiàn)了“我”哪些不同的形象。
《一種美味》中問: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考生應先分析結尾的內容(魚沒有進鍋里燒,而是跳在了柴草堆里,大家喝的只是豆腐湯),這很意外,讓人有一種“哭笑不得”的苦澀感,這種結尾方式我們學過嗎?結尾是情節(jié)的一部分,和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其次是結尾和標題以及主旨之間的關系。題干便轉化為:意外的結尾是怎樣的,符合哪種結尾風格,和前文情節(jié)有哪種聯(lián)系?是否呼應標題?對小說的主題是否有升華和豐富的效果?經過這么一轉化,題干指向就更加明確了,學生答題的準確性更高了。
轉化題干是結合小說的知識體系,以及具體的語境,拓寬思維的有效途徑,也是在題干和答題呈現(xiàn)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讓考生能夠撥開題干的迷霧,去除題干中某些陌生問法的遮蔽,盡快明確命題老師的意圖,找到回答的最佳角度。
3.三步訓練,增強答題能力
如果說以上的思考只是“紙上談兵”,那么接下來最關鍵的是如何把思考轉化為行動。
第一步,學生在初讀文本時,劃分出情節(jié)的四個進程,圈出關鍵詞句,如直接描述人物形象的詞句、作者對人物評價性的詞、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轉折處等。因為練習做多了,會發(fā)現(xiàn)答案的表述很多都是原文中的關鍵詞句,或者由這些重點詞句引發(fā)出來的,所以考生一定要有文本意識,而不能想當然。
第二步,結合題干,有目標地再讀題干范圍內的文本,進而在腦海中轉化題干問法,結合分值,形成若干個角度。結合術語組織語言,用帶圈的數(shù)學序號(如①②)分點表述,條理清楚,清晰呈現(xiàn)。
第三步,老師批閱之后,學生結合小題得分,和答案表述進行比較,找出思維的不足之處(即題干轉化中缺失的角度),如有不足,在旁邊補寫缺失的思維角度。同時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盡量去理解并選取答案中更規(guī)范準確的表述,這兩項邊訂正邊鞏固、積累。下一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時就可以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提高得分。
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必然會帶來高考試題的新變化,比如,教育部考試中心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提到:“高考語文的關鍵能力之一——閱讀能力也相應由注重精讀轉向強調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注重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轉向側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p>
但不論怎么變,知彼知己,則可百“戰(zhàn)”不殆,筆者結合多年高三教學的實踐經驗證明:研究考點和真題,讓師生明確高考小說的要求;審視得分,讓師生明確自己的起點;完善知識體系、轉化題干問法、三步規(guī)范訓練——無論對小說文本的解讀能力,還是題干的分析、轉化能力,答題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都會有質的提升。
(作者:吳惠婷,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教師;楊大忠,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正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