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教師對教材的精細使用,依據(jù)課程標準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精心的編排設計,并以“實用”為宗旨,精選并巧妙運用史料,引導學生通過精讀細讀教材,逐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學懂弄通,啟發(fā)思維,上“靈動”的初中歷史課。
關鍵詞:教材;閱讀;史料;巧用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了解多種歷史呈現(xiàn)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辈⑶?,要求學生“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jù)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笨梢赃@樣理解,教學素材的選用,既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前提。對素材的充分閱讀、觀察和理解,則是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和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然而,為了符合新課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理念,避免過去的“教教材”弊端,越來越多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更注重加大補充史料的數(shù)量。久而久之,反而把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教科書)中的內(nèi)容弱化了。須知教材是覆蓋面最廣的閱讀材料,也是編寫專家團隊反復研討精挑細選編排設計的成果。教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有對歷史的概括和解釋,也有文字史料、圖片、地圖和表格等輔助材料,文字表達和材料呈現(xiàn)的方式都比較適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梢哉f,作為擁有最廣泛讀者的歷史著作,教材的重要性應該得到更加充分的認識,教材中的史料應該被更巧妙充分的運用。
學生在教師的巧妙設計下對教材內(nèi)容精讀細讀,讀熟讀懂讀通,通過解釋、討論和探究等方式,不僅能夠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還能夠逐步掌握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此后,師生共同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與討論,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與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的能力。
本文以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部分課題為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一、 分析教學目標,精讀細讀教材
以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為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對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統(tǒng)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在教學活動建議中還說明要“觀察秦疆域圖,建立時空概念;搜集秦陵兵馬俑的圖片,舉辦主題展覽?!?/p>
本課教材內(nèi)容導入部分以詩仙李白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為引,對本課教材正文三個版塊【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進行了設問。除了正文部分,配有兩個【相關史事】——“嬴政重用人才”和“朕、制、詔等規(guī)定”。還有三個示意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統(tǒng)一文字》和《統(tǒng)一貨幣》?!静牧涎凶x】中選取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和車同軌書同文”的描述,并配有《同權》和《同量》的文物圖片。除此以外,還以《秦朝形勢圖》展示了秦朝遼闊的疆域,在【知識拓展】中用文字結合遺址圖片介紹了“舉世聞名的秦陵兵馬俑”。
通過分析教學目標和精讀細讀教材史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不僅有文物和遺址圖片、文字史料、地圖、示意圖等形式多樣的素材,還緊扣教學目標,足以幫助學生通過觀察、閱讀和歸納等學習過程了解歷史知識、掌握理解和運用史料的方法,從而提升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再以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中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為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苯炭茣羞x取了《日軍占領沈陽》、抗日英雄《楊靖宇》《東北抗日隊伍抗擊日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西安事變談判舊址》等照片,【課后活動】中呈現(xiàn)了1936年12月12日《張、楊對時局宣言》文字片段,這些素材充分地展現(xiàn)了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占領沈陽城、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和張學良、楊虎城二人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在西安扣押蔣介石要求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史實,并能幫助學生“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jù)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p>
再比如,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科書第4課中,為了達成課程目標“了解‘一五計劃”,【材料研讀】選取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的感慨,幫助學生思考我國開始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建設的起點、目的和基本任務設置的背景。一個【相關史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立和第一輛國產(chǎn)汽車——解放牌汽車的誕生,黑白照片《長春一汽生產(chǎn)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更直觀地描繪了人們夾道歡迎歡呼雀躍的場景。另一個【相關史事】列舉了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chuàng)造的許多的“歷史上的第一”,黑白照片《中國制造的第一批噴氣式殲擊機》和《鞍山大型軋鋼廠》見證了那段團結奮斗的崢嶸歲月。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以新角度匯總了正文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主要成就,幫助學生用新的閱讀方式進行解讀和歸納。
綜上所述,以課程標準目標內(nèi)容為綱,初中歷史教師引導學生精讀細讀教材中史料,是歷史課堂學習的重要基礎。
二、 實用巧用史料,“靈”化歷史課堂
張元教授提出:歷史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過去發(fā)生過的事件,二是指我們對過去事件的理解與敘述?!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前言中說,歷史教育能夠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得到全面發(fā)展?!笨梢姡斫夂退伎疾攀菍W習與獲得中最核心的步驟。當然,為了“深思熟慮”而過多地渲染歷史內(nèi)容的厚重感,往往會讓初中生們“望歷史而卻步”。手握史料豐富的歷史教材,初中歷史課堂應著力突出實實在在地運用史料和精心巧妙地設計課堂結構,打造“靈動”的初中歷史課堂。
首先,教材中史料要用“實”。教材中史料都是專家學者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可以大膽使用,教材中各個補充版塊是對正文部分內(nèi)涵的進一步解釋和延展。倘若額外選取添加過多史料來佐證教材中成熟觀點,既增加學生閱讀負擔,又占用過多課堂時間,耗費學生思考精力。而且,對教材中史料要“物盡其用”。一是要把正文、導入欄(紅體小字)、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知識拓展、課后活動各個版塊充分完整地使用;二是要用文字、圖片、圖表、地圖、歌曲等形式多樣的史料刺激學生的感官,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三是史料的使用必須以夯實基礎知識為前提,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觀察和分析、存儲信息。可以詳略有別,絕不可重形式輕內(nèi)容。
其次,教材中史料要“巧”用?!坝谩笔菫榱恕八肌保瑸榱恕暗谩?。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不是“容器”,單調(diào)地灌輸知識無法幫助學生個性化的汲取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巧用史料吸引學生邁進門。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相關史事]里列舉了其創(chuàng)造的一條“歷史上的第一”:1955年,中國第一塊國產(chǎn)手表在天津誕生。以此為切入點,可以促使學生從多種角度感慨“一五計劃”前我國的工業(yè)水平,興趣助力推開求知之門,求知欲是重要的學習助推器。二是搭建學生展示的舞臺。形式多樣的史料,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聽、看、讀、說、寫、做”等課堂實踐。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引下多感官地融入課堂,展示自己的理解與思考成果。以《秦統(tǒng)一中國》為例,朗誦詩歌、繪畫示意圖、制作貨幣模型、介紹秦陵兵馬俑等環(huán)節(jié),都可放手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再比如《松花江上》這首歌,可分為聽原聲、看介紹、唱真情三個步驟。學生齊唱,情到真處,方能領悟民族危機的加劇和愛國熱情的濃厚。三是分層“問題”推動師生互動。聽影音、看圖表、讀史料、描述概括、小組討論……精讀細讀史料,是幫助學生與教材“對話互動”,但教師應運用自己的教育教學智慧,以清晰的思維層次推動學生在了解“是什么”基礎上,探究“為什么”、理解“影響了什么”、思考“怎么做”。秦統(tǒng)一措施和西安事變的史實,以及背景原因不難理解。但是統(tǒng)一的措施對國家的發(fā)展有何重要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結局對時局發(fā)展有何影響?放在今天對我們有何啟示?問、答、追問、再答、解釋與補充、質疑與反駁……在一次又一次的師生互動中增長教與學的智慧,當真是“教學相長”。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歷史課程內(nèi)容,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化更新解讀,教材史料本身也在不斷更新。這對教師的專業(yè)閱讀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一是讀教材,把教材讀細讀懂,精心設計編排,貼近學生的思維,引導啟發(fā)學生;二是讀專著,更新知識,拓展知識,在讀史中獲得教史的靈感,并能實實在在地巧妙運用史料,構建“靈動”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姚錦祥,趙亞夫.歷史課程與教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任世江.初中歷史課程“點—線”解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潘雪,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