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系婷
【摘 要】在當下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往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教師面臨著從教書匠到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的角色轉變的難題,肩負為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理念的責任。因此,教師要緊抓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化的目標,從改變日常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手段開始,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小學數學實踐化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際;實際案例;加強興趣;學習方法;鼓勵質疑
加強實際生活與小學數學聯(lián)系的實踐研究是指在實際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鼓勵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并進行某些實際操作和實踐的教學過程,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加強實際生活與小學數學聯(lián)系的實踐研究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貼近實際進行案例引入
小學數學的教材編排采用了多視角多板塊的方式,既有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板塊,又有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方面,既有鼓勵創(chuàng)新,舉一反三的設計,又有扎實基礎,練就本領的實踐,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當天所教授內容的具體性質和教學目標進行課程的安排,在適合舉例教學的課程板塊里,教師可以事先準備有趣的教學實例,或者借助一定的教學道具進行課堂的展開,既可以豐富課堂,又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觀察物體”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從多角度觀察一個物體,將所得結果進行對比和記憶,以了解物體的空間屬性并獲得基礎的空間感,主要的教學方式是直接觀察,主要的觀察方式是三視圖觀察法,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種類的小物品,既可以有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圖形的模型,也可以有玩偶、茶杯等日常生活用品,邀請不同的學生進行多角度觀測,然后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對自己的觀察結果進行口頭描述或者平面圖繪制描述,這樣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貼近生活的習慣。
二、通過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加強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難度逐漸增加的學科,高年級時候學生的函數、因式等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程度并不廣泛,對于學生來說也不算太有吸引力,而與之相對,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大多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學生在課堂上將基本知識掌握,馬上就可以進行實際運用,可運用化和可操作性相對更強。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本節(jié)課主要是帶領學生進行“角”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世界、觀察生活周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物品,為不同種類的物品正確貼標簽的能力,在進行這節(jié)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采取課堂提問的方式,將課堂回歸到學生身上,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帶角的物品,它們的功能是什么?也可以提問學生在教室里可以看得到的帶角的物品有哪些,它們的用途又分別是什么?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既可以提升其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
三、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的學科,既要求學生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數學本領,又要求學生擁有靈活的思維和跳躍性的視角,能夠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和運用經驗判斷來發(fā)現(xiàn)常人通常所不能發(fā)現(xiàn)之發(fā)現(xiàn),因此,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形成一題多解,樂于探索的精神,提升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趣味性。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認識時間”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了鐘表的讀識方法和時間的表達方法,以幫助小學生提升必備的生活技能,幫助小學生進行一定的數學常識的積累。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隨機提問,邀請學生主動進行回答,然后,教師在進行方式匯總,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一份完整的鐘表識讀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時間的展現(xiàn),例如,十時三十分,也可以被表達成十時半,十一時五十分,也可以被表達成差十分十二時等等,這樣的思考方式也許對于學生來說還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是很容易理解,有些學生可以很快的回答出來并且迅速的理解,有些學生卻始終保持迷糊的狀態(tài),需要教師另作一番指點才可以撥云見日,教師在面對后者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多加引導,多加鼓勵。
四、轉變教學思路,鼓勵質疑
在傳統(tǒng)的教學安排中,教師往往承擔著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承擔著知識的吸收者的角色,教學的過程成了教師一個人的個人展,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普及中要絕對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要鼓勵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要鼓勵學生學習精神的培養(yǎng)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教學思路要轉變,教學方式要更新,教學理念要符合當下素質教學的要求。這樣的目標,不管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都具有相當的挑戰(zhàn)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表內乘法”一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時,本節(jié)課主要的鍛煉學生對乘法的掌握,提升學生運用乘法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內容通常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進行大量的實際聯(lián)系,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都付出較大的努力,因此,教師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與學生共同進行數學題的解答,鼓勵學生進行當堂提問,鼓勵學生進行課后問答,仔細耐心的輔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中感到疑問。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日常乘法算式的解答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更加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的展開,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一支鋼筆需要十元錢,給第一組的學生每人買一支一共需要多少元?”“沙漠中一只駱駝需要一個駝鈴,背負四袋貨物,那么六只駱駝一共有幾個駝鈴,一共背負了幾袋貨物?”這樣的問題,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樣的教學展開比簡單枯燥的算式練習更為生動活潑,而且有利于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實踐性是數學學科的特有屬性之一,寓教于樂的教學和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本就是教育教學自形成和發(fā)展以來最受歡迎的教學技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脫離教育為實踐服務的理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貼近實際進行案例引入,或者通過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又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改變教學思路,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質疑,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天性。
參考文獻:
[1]郎東英.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21)
[2]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01)
(作者單位:隆安縣喬建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