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方
摘 要:案例教學法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本文主要闡述了案列教學法的特點,探討了在基本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述了案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基礎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基礎生物化學主要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現(xiàn)象,在分子水平上闡明生命現(xiàn)象的化學本質,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規(guī)律。課程內(nèi)涉及的大分子結構抽象難懂,代謝反應錯綜復雜,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內(nèi)容多且復雜,這些特點給本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大專院校學生來說,初始接觸本課程容易遇難而退,若不及時調(diào)節(jié)學生學習心態(tài)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使抽象枯燥的基礎生物化學生動化、具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學好本課程的重點。
一、案列教學法特點
案例教學法(Case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美國,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C.C.Langdell在1870年首創(chuàng)[1],其主要特點是根據(jù)課程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將典型案例引入課程學習之中,“模仿真實生活中的職業(yè)情境”,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以書本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文獻查閱、分析、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榻虒W主體,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討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二、案列教學法的應用
(一)案例的選擇和設計
科學的選擇適合的教學案例是成功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一般選擇案例時要遵循教學大綱要求,依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nèi)容選擇相關的案例,一般案例來源于生活常識、臨床案例、文獻報道、熱點新聞等,這類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案例更易吸引學生參與學習和討論[3]。
以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部分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為例,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需要學生掌握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包括一級和空間結構與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系。這部分內(nèi)容涉及到分子層面,僅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掛圖和語言表達,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通常與疾病有關,為實施案例教學提供了較好的前提條件。教師選擇新聞熱點“分子病”作為此部分的教學案例,以作業(yè)的形式向小組下發(fā)案例任務,圍繞案例設計相關問題,恰當?shù)木哂薪虒W意義的問題。任務一涉及“鐮刀型貧血癥”,問題的設置為:1)為什么鐮刀型貧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種;2)產(chǎn)生鐮刀型貧血病的機理;3)多肽鏈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的關系;4)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蛋白質功能的關系。任務二涉及 “胰島素”,問題的設置為:1)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發(fā)生機理;2)I型,II型糖尿病的區(qū)別;3)多肽鏈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的關系;4)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與蛋白質功能的關系。
以任務一為例,對于教師提供的問題,學生可通過圖書館中的館藏查詢或通過網(wǎng)絡資料搜索相關資料,經(jīng)小組討論后歸納整理并給出解答,最后設計匯報ppt。在查詢問題1)鐮刀型貧血病是 “分子病”的一種時,學生會了解“分子病”的定義是指由于遺傳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質分子結構或合成量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同時資料查詢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除了鐮刀型貧血病外,地中海貧血癥、先天性缺陷型糖尿病、苯丙酮尿癥等多種與蛋白質結構異常相關的疾病也屬于 “分子病”,在學生自行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對于問題2)鐮刀型貧血病的成病的機理的回答,即編碼Hbβ鏈的基因突變造成β鏈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變?yōu)轭R氨酸,這是由于蛋白質一級結構即多肽鏈中氨基酸發(fā)生改變導致的疾病。對于問題3)的回答為,對于大部分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空間結構的形成,當一級結構發(fā)生變化時,多肽鏈折疊形成的空間結構也發(fā)生了改變,導致蛋白質功能發(fā)生改變。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是建立在特定空間結構基礎上的觀念。
(二) 案例的應用和教學效果分析
選擇好合適的案例后,教師提前一周將案例及案例相關問題以課前學習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資料查詢、分組討論、案列組織、整理總結,最后制成ppt作為小組匯報內(nèi)容。學生查詢問題答案并組織形成ppt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內(nèi)容形成初始觀點。課內(nèi),教師抽取兩組同學上臺對案列進行匯報,組外學生圍繞案列提出問題。匯報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做重點討論,對小組的案列內(nèi)容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幫助同學理解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重點難點。教師課堂中教師主要為組織者、引導者和歸納者,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度,并適時加以引導,給學生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主要做小組匯報,對案例進行介紹,并回答其他小組提問。通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并在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將學生討論觀點加以總結,并結合案例對對課程內(nèi)容做進一步的闡述,幫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習成果。
將案例引入教學增強了基礎生物化學課程的吸引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對案例分析討論的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精神,還培養(yǎng)了學生對基礎生物化學課程本身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過程中,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水平。
三、小結
基礎生物化學由于其枯燥且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一直是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的難點課程。在基礎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案列教學,打破以“書”為本,以教師灌輸式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Barnes,L.B.,Christhensen,C.R..Hansen,A.J.,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text,cases,and readings.[J].1994,(100),333.
[2]張麗娟,龔寧波.古同男,病案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西北醫(yī)學教育 [J].2005,13(03),94-95.
[3]凱瑟林·K.墨西思,許立新.張廣武,案例、案例教學法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世界教育信息 [J].2004,(Z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