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平行線的性質》教學為例,論述建構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途徑,提出從學生的認知矛盾中展開構建、在體驗中關注生成、在理解中形成關聯(lián)、在應用中建立體驗的教學建議,促進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建設,形成系統(tǒng)性學科認知。
【關鍵詞】初中數學 《平行線的性質》 生態(tài)課堂 實踐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048-02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边@是“平行線的性質”,教師在執(zhí)教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主要從學生思維的矛盾、體驗、理解和應用中展開關聯(lián)構建,創(chuàng)設生態(tài)化課堂情境,形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探索“平行線的性質”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和直線平行的條件等內容,因此教師借助學習舊知展開對應探索,在教學導入、目標設定、教學突破、訓練設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梳理,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平行線的性質探究之中。
一、在矛盾中構建,創(chuàng)設生態(tài)課堂情境
“平行線的性質”涉及同位角等因素,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導入新課,能夠促使學生自然進入關聯(lián)思考環(huán)節(jié)。
教學片段1:創(chuàng)設情節(jié),導入新課
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然后利用多媒體投放地形圖案例。(如圖1所示)
觀看這個圖例,可以找到A、B兩個點,這兩個點位于龍山的兩端,現(xiàn)在要從A點開始挖掘隧道,走向是北偏東68度。如果A、B兩端同時開工,B地要按什么樣的方位進行施工才能準確對接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借助“平行線的性質”相關內容。學生開始思考和討論,對相關內容進行對應研究,課堂學習氣氛逐漸濃厚。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搜集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為學生設定了學習情境。這個案例帶有生活氣息,能夠順利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學生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第一時間會想到如何運用學習舊知的方法展開對應操作,但發(fā)現(xiàn)舊知不能解決問題后,自然會產生一種矛盾心理,思維構建也隨即打開,“平行線的性質”涉及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多個數學因素,如何進行對應思考和構建,這是學生要直面的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例開展助學操作,符合生態(tài)課堂構建的特點。
二、在體驗中生成,打造生態(tài)課堂環(huán)境
學生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后,要對涉及因素進行梳理和思考,形成多種體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必要的引導,能夠自然形成教學動機。
教學片段2:合作交流,探究體驗
“平行線的性質”涉及兩條平行線和第三條直線,三條線交叉形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教師在黑板畫出這個示意圖(如圖2),并要求學生自行操作,在白紙上畫出這個圖形,對圖形中所有角進行測量,歸納總結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開始繪制并測量相關角的度數,教師深入到課堂之中,對學生的學習及操作情況進行觀察,提示學生找出各種角的對應關系。學生找到了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等規(guī)律,自然生成平行線的性質的認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實際繪圖測量活動,給學生提供直接的體驗機會。學生根據測量結果進行梳理,得出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知,這無疑是最為可貴的操作實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圍繞學生主體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自我發(fā)現(xiàn)中形成學習思考,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會更加深刻。
三、在理解中關聯(lián),提升生態(tài)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需要多重互動,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頻度,在訓練中形成反饋,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教學片段3:設計反饋訓練,關注思維評價
教師借助簡單的圖形設計展開訓練設計,能夠順利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建立師生互動。如以下幾道練習題:
第一題:圖3中,a、b兩條線被c直線所截,得出∠1=∠2的依據應該是什么?
第二題:圖4中,如果AB∥CD,那么( ?).
A.∠1=∠4 ?B.∠1=∠3 ?C.∠2=∠3 ?D.∠1=∠5
第三題:在圖5的平行四邊形ABCD中,下面這些算式不一定正確的是( ?).
A.∠1+∠2=180° ? ? ?B.∠2+∠3=180°
C.∠3+∠4=180° ? ? ?D.∠2+∠4=180°
這些題目的難度不大,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操作,大多能夠順利得出正確答案。第一題是考查學生平行線的性質推理的,學生都能夠順利找到“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第二題先設定了兩條直線平行,通過對角的屬性進行判斷,自然建立同位角、內錯角相等的認知。學生對這些操作不會產生更多的疑問。第三題考查的是同旁內角互補的相關內容,首先要判斷兩個角是不是同旁內角,就要追溯到兩直線是不是平行,這樣才能建立相關認知。學生在具體分析討論中,都能夠主動發(fā)言,課堂互動頻繁和諧,學習構建順利展開。
在練習設計和指導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投放適合的訓練內容,成功引發(fā)學生對應的思考,并在不斷推演中形成學習認知。題目都屬于基礎過關的范疇,學生解答問題不大,教師與學生形成互動反饋,確保訓練順利推進。
四、在應用中體驗,建立生態(tài)課堂基礎
平行線的性質的應用極為廣泛,教師要對接學生生活認知基礎開展設計,讓學生在應用體驗中形成理論并歸納總結。
教學片段4:組織性質歸納總結,形成認知基礎
教師投放問題:“平行線有哪些性質?”學生回答:“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p>
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平行線的性質和直線平行的條件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學生開始互動交流,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平行線的性質和直線平行的條件有諸多關聯(lián),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這是平行線的性質,也是直線平行的條件,二者是相通的關系。
平行線的性質探究需要系統(tǒng)性訓練,教師借助學生掌握舊知展開引導,利用更多生活案例和圖式進行對應訓練設計,將學生帶入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并在實際操作體驗中形成學習回饋。教師與學生展開多重對話交流,對平行線的性質相關認知進行歸納總結和升華,將學科教學推向深入。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教師從幾個角度展開推演,形成嶄新的學習動機。
首先,教師利用生活案例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機會。學生對生活中平行線的應用缺少對應思考,教師以此作為教學起點,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入到生活案例之中,進一步形成對應調動,獲得不錯的啟動效果。
其次,教師借助一些圖式展開具體的解讀,給學生規(guī)劃清晰的思考路線,讓學生在具體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平行線的性質是幾何的重要內容,利用圖式進行解讀和梳理,符合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與學生的認知達成更多的契合。
最后,教師運用訓練進行鞏固實踐,讓學生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進入訓練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平行線的性質認知的構建。教師參與學生訓練設計,對學生訓練實際做科學評估,形成科學的指導,進而為學生順利開展學習內化創(chuàng)造條件。課堂教學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唯有達成更多契合,才能形成課堂構建力量。
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做出系統(tǒng)性的設計和組織,針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教學調度,能夠為課堂構建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捌叫芯€的性質”教學本身沒有太大的難度,教師從學生認知基礎展開體驗設計,讓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自然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作者簡介:覃超勝(1977— ),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