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秉球
【摘要】低段的語文教學不應只有浮于表面的朗讀,更應把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在課堂始終都應指向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核心素養(yǎng);體驗
低段的語文課,通常情況下,老師喜歡先組織學生自由練讀課文,然后檢查朗讀情況、正音,最后逐段閱讀、講解??此骗h(huán)環(huán)相連,實則缺乏聚焦點,對于自己到底在“教什么”糊里糊涂。其實,不論是哪個年段的語文課,不論哪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聚焦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把“提高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作為課堂目標。根據統(tǒng)編教材一下的文本特點,筆者列舉三處課堂教學板塊供大家參考。
一、循特色詞語,親歷言語體驗
統(tǒng)編教材一下第6課《樹和喜鵲》課后第一題“想想樹和喜鵲后來為什么很快樂”是本課設定的“語文要素”,要想對后來的“快樂”有所體會,必須對前面的“不快樂”有所感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緊扣“孤單”一詞做如下教學安排:
(一)從三個“一”感受孤單
1.師:請小朋友們自由讀第1自然段,圈一圈這段中的事物。
(交流后出示: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板畫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
2.師:誰來讀準這三個詞?
(出示詞卡,讀準: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
3.師: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1:我覺得它們孤零零的,都沒有朋友。
生2:我覺得它們連說話的人都沒有,很寂寞。
師:是呀,課文第2自然段有個詞語,寫出了這種感受,找找看。
(學生找到“孤單”一詞,讀準確,學習生字“單”。)
(二)比較發(fā)現“只有”襯托出孤單之感
1.師:三個“一”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孤單”,還有什么地方寫出了這種感受呢?咱們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出示兩個句子)
(1)從前,這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個鳥窩,鳥窩里有一只喜鵲。
(2)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
2.師生對比著讀。
生:這里有一棵樹。
師:這里只有一棵樹。
生:樹上有一個鳥窩。
師:樹上只有一個鳥窩。
生:鳥窩里有一只喜鵲。
師: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
師:你發(fā)現,什么地方也寫出了樹和喜鵲的孤單?
學生發(fā)現“只有”一詞更加突出文中人物的孤單。
(三)想象畫面,體會心理,讀好課文
1.師:如果你就是這棵樹,或者你就是這只喜鵲,看看四周,你想說些什么呢?
生1:如果我是樹,我想說,人們趕快幫忙多種點樹呀!
生2:如果我是喜鵲,我會說,喳喳喳,朋友們,你們在哪里?快來呀!
2.師:說得真好。請你帶著這種心情讀好這兩句話。
(出示:樹很孤單。喜鵲很孤單。)
3.連短句成長句。
(1)師:他們兩個都覺得孤單。想想看,能不能用一個字把兩句話合并起來?
(2)加上“也”把兩句話連成一句話: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
4.兩段連起來讀,讀好第一個畫面。
【點評:教者抓住文本的言語形式,從“一棵、一個、一只”的學習,結合板畫,比較句子,發(fā)現“只有”一詞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想象進一步體會樹和喜鵲的孤單,最后把兩個短語用“也”字合并成一句話等等,都是讓學生親歷學習語言的過程。明確了“教什么”“怎么教”就能有的放矢了?!?/p>
二、歷言語訓練,體會表達的多樣性
“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是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學中要重視聯系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統(tǒng)編教材一下第13課《荷葉圓圓》課后第三題“讀一讀,寫一寫”是本課設定的“語文要素”,以課文第一句“荷葉圓圓的,綠綠的?!睘槔?,讓學生進行仿說、仿寫,筆者做如下教學安排:
(一)激趣導入,訓練言語表達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份禮物。(出示荷葉圖片)你看到一張怎樣的荷葉?
生1:我看到一張大大的荷葉。
師:你說出了荷葉的大小。這句話還能倒過來說———荷葉大大的。
生(齊說):荷葉大大的。
生2:我看到一張綠綠的荷葉。
師:你說出了荷葉的顏色。這句話也能倒過來說———荷葉綠綠的。
生(齊說):荷葉綠綠的。
生3:我看到一張圓圓的荷葉。
師:你說出了荷葉的形狀。這句話也能倒過來說:荷葉———
生(齊):圓圓的。
(出示:荷葉圓圓的。荷葉綠綠的。)
師:這兩句話還能合并成一句話說。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帶著你的喜歡讀好這句話。
(二)順勢揭題,了解表達的多樣性
師: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和荷葉有關,題目叫《荷葉圓圓》。(一起書空課題、齊讀)
師:小朋友們發(fā)現了嗎?課題的表達和剛才咱們說的又有點不同,看來,描述同一件事物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
【點評:孩子眼里,荷葉有大小,有形狀,有顏色;老師眼里,這是一張圓圓的荷葉,這張荷葉圓圓的,描述同一個事物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師生一問一答,聊著聊著,句式在不斷變化,原先簡單的詞語和句子仿佛裝上了放大鏡,越加豐滿。有了這層鋪墊,在最后進行句式仿說、仿寫時就水到渠成了?!?/p>
三、加加比比,關注文本的結構特點
統(tǒng)編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編排思路,就一篇課文而言,教者應該根據文本中潛在的教學資源,圍繞“核心能力”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在親密接觸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表達形式的精妙,以言語學習為內容讓課堂隨著學情生長。在統(tǒng)編教材一下的語文園地六中有一處“字詞句”運用,以《要下雨了》一課的第一句話為例仿說,因此,筆者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做如下教學安排:
(一)加一加,層層遞進讀好第一句話
1.自由練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段話說的是誰?
生:小白兔。(出示詞語:小白兔)
師:請你讀,把字音讀準確。
2.師:小白兔在干什么?
生:小白兔在割草。(出示句子:小白兔在割草。)
師:誰來讀這句話?能讓我們一下子聽出小白兔在做的事。
3.師:小白兔在哪里割草?(出示句子: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
師:誰有信心讀好這句話?能讓我們聽出它是在山坡上割草。
4.師:小白兔是怎樣在山坡上割草的呢?(出示:小白兔彎著腰在山坡上割草。)
師:誰敢于挑戰(zhàn)讀好這句話?能讓大家聽出它是彎著腰割草的。(指名讀。)
師:表揚你,不僅讓我們聽得一清二楚,而且句子的節(jié)奏你也把握得很準確。
(句中加上/,變成:小白兔/彎著腰/在山坡上/割草。)
(二)比一比,找尋句子精妙處
1.分組讀三句話:小白兔在割草。
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
小白兔彎著腰在山坡上割草。
2.師:你最喜歡那句話?能說說為什么嗎?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是啊,第三句話寫得最具體生動,告訴我們的內容最多,也更有趣。
【點評:人們一直說,課堂就是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這個片段的教學,老師引領學生先把文字讀薄,再把文字讀厚,層層遞進讀句子。這個過程中,老師很明確“教什么”,教的就是怎樣說一句具體的話,怎樣說話能讓人聽得明白,聽得有興趣。這樣的教學,一定能為寫句、寫段打下堅實的基礎?!?/p>
時下,仍有部分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有偏差,尤其是低年級的語文課,浮于表面的朗讀太多,指向核心能力提升的教學過程太少??梢哉f,無論哪個年段,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指向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這點是具體而明確的。
【參考文獻】
[1]嚴發(fā)財.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學周刊,2020(4).
[2]楊明云.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提升[J].文教資料,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