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如通過回憶身邊事件的方式能更自然地導入相關內容,結合經典案例可以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的體驗得到深化;開展親子交流活動能讓學生的認知得到升華。這些方法都能提高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0-0094-02
我國社會不斷趨于法治化,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用的事例較為陳舊,和生活脫節(jié),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用生活中的事例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積極開展生活化學習,避免教學死板僵化的問題,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從道德與法制課程本身的角度上來說,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有重要的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思想和心理發(fā)展與建設的重要階段,其思想品質和心理狀態(tài)都在逐步形成中。尤其是從現階段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的角度分析,可知在現階段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使得信息和資源的互動和交流更加自由和便捷,但一些負面信息也隨之進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中。另外,從與法治教育教學開展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意義角度來說,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認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升學生主動投入課程教學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便利,也有利于教師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二、生活化背景下的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第一,教學開展的模式過于單一。這一點主要是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本身的理論性較強的特點而產生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實際上更加注重實踐,這就意味著其課程教學的靈活程度更高,這與其課程本身的理論性有一定的沖突,也就導致了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即使應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其應用中也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并沒有真正地從提高實踐性的角度上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第二,教學開展缺乏實踐性。這一點主要是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實際執(zhí)行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是通過帶入教學工具或者將已經準備好的教學視頻和圖片等呈現給學生,這雖然在觀察和理解的角度上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大的幫助。但從學生實踐的角度上分析,學生實際可以付諸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和范圍都是比較小的,這不利于學生從思想上認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意義,并掌握相應的應用方法。
第三,教育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并不夠緊密。從本質上來說,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從實際的課程教學效果上來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到這些知識,從而使得這門課程的學習失去了實際的應用意義。這也是本文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進行討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路徑
(一)搜尋身邊趣事,自然導入
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化的內容,用一些和教材知識貼合的事件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學習。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圍繞相關知識展開自主搜索,尋找有關的趣聞軼事,這樣能讓學生更投入地參與到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維護消費者權益”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知識,知道作為消費者當權益受到侵害后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教師可以結合身邊的故事,引導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思考自己處于當事人的境地時會如何做,該如何解決問題。如可以設置情境:“某小姐和朋友出門去吃飯,朋友提議吃火鍋,但是某小姐拒絕了,認為火鍋常常是別人吃剩的鍋底經過廚師過濾一下又拿出來賣給其他人的東西。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某小姐這是杞人憂天嗎?如果真的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呢?”這個問題促使學生警惕消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思考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情況。又如可以設置情境:“某同學的媽媽對于網絡支付特別反感,總認為鈔票還是拿在手里最放心,放在支付寶中很容易被人偷走。針對這個問題,你如何看?”這個問題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該如何吸收并接納新鮮的網絡支付等事物,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思考在網絡支付時,要如何保證自己賬戶的安全性。這樣的事例和生活緊密相關,以此導入教學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展開學習。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教師用生活化事件進行教學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的作用。
(二)結合經典案例,探究主題
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和主題探究活動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投入地展開學習。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情景故事,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成了各種生活事件的主體,能更好地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從而在參與主題探究活動時就會更努力地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生活事件融合到一起,這樣能起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單元中的“網絡改變生活”這一部分的課程內容時,一方面,可以從積極的層面上,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 ,鼓勵其通過感受和分析說出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如網絡化的社交平臺為學生的休閑生活豐富性帶來的改變,以及網絡平臺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學習模式帶來的改變。另一方面,還應當從負面影響的角度,結合具體的網絡犯罪案例向學生講解網絡平臺的信息溝通自由性在安全和思想層面上所隱藏的負面影響。例如,青少年在接觸了一部分網絡暴力游戲后所出現的持刀捅人的過激行為,以及青少年在和同學相處時,由于發(fā)生口角而出現的暴力聚眾斗毆事件等。這類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不僅在各個地區(qū)都存在一定的發(fā)生率,而且是非常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一種犯罪行為。教師可以選取一個典型案例并應用正反面對比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對網絡犯罪的警戒程度。另外,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說出對案例的感受以及想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敘述中了解到他們對一些網絡犯罪行為的真實感受和認知狀態(tài),從而對學生思想道德層面上存在的問題隱患進行正確的引導,這也有利于提高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效果。而且,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引用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也有利于他們通過自主思考和學習,提高對這種犯罪行為的認識能力。
主題探究的學習強調的是自主性、過程性和實踐性,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將生活經典案例融入教學中,那么學生就能在親身經歷中更好地感受探究的過程,在實踐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組織實踐活動,深化體驗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面對生活問題時思考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相關實踐活動的計劃,并圍繞計劃展開活動,最終根據實踐活動的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與此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在社會中是怎樣的角色,自己要承擔怎樣的責任。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歌曲《十個救火的少年》,這首歌曲表達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處于矛盾時人們的抉擇。此后教師可以展示《14歲少年憑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 救了整棟樓居民》《11歲男孩孤身救火被燒傷 其父事后給他講賴寧故事》等文章,讓學生了解人們對青少年參與救火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繼而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了解人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此后則可以嘗試整合眾人的觀點,并撰寫報告,闡述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如有學生在報告中提出:“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出現矛盾時,當然要優(yōu)先考慮集體利益。但是人們還是要在盲目犧牲和以智取勝之間做出選擇,這樣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边@體現了學生在實踐過后對該事件的理性思考。
(四)開展親子交流,提高認知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親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和其家長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思想。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步破除代溝,明白如何才能更全面地考慮問題,進而提高認知能力。
例如,《兩代人的對話》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如何在維護自己人格的同時表現出對父母的尊重,如何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如何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心情和期待。在展開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和父母開展親子交流活動,以“兩代書”作為主題,讓孩子和父母各自給對方寫一封信,寫一下對方的缺點,并說出自己對對方的期待,這樣能讓孩子和父母都更加了解對方。在閱讀書信并經過理性思考后,再引導親子互動討論,說說自己對對方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自己如何看待對方對自己提出的意見。閱讀書信是一個冷處理的過程,能緩解雙方的尷尬,并讓雙方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在此基礎上展開互動交流,效果就會更好。此后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回顧,說說結合《兩代人的對話》和親子交流活動自己能獲得什么啟迪,是否對父母有了更多的了解,當父母對自己提出要求時,自己能否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等新科技技術,和學生的家長進行聯(lián)系,指導學生家長開展親子活動,進而優(yōu)化親子交流活動的效果。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中,促使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到活動中,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進而獲得更具有活力的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也要積極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相關知識對生活起到的積極作用,這樣學生便會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 英.將課程“生活化”,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制[J].學周刊,2018(4):133-134.
[2]李 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探析[J].神州,2017(34):145.
[3]華涵姣.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實施[J].基礎教育論壇,2017(3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