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衛(wèi)國
[摘 要]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意識,即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整合自主探究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學習情境、強化自主探究學習實踐、拓寬自主探究學習域度等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主探究意識;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0-0056-02
小學科學的科學性很強,教師要根據素質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意識要通過探究性學習養(yǎng)成,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研究、探索科學,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而且要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的引導,注重教學實踐、探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意識。
一、整合自主探究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的選擇是教學的重點,尤其是科學學科,需要大量的學習資源輔助教學。為了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教學,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習資源的選擇和整合,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靈活運用教材,同時要關注網絡媒體、生活實際中的學習資源,將其整合到教學中,確保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如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種植我們的植物》一課時,教師在學生用放大鏡對種子進行觀察后,將預先準備好的種植鳳仙花需要用到的小鏟、泥土、花盆等工具拿出來,教學生種植植物。教師組織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上的播種方法,并提出問題:“大家明白播種的步驟了嗎?能否敘述一下?”學生舉手說:“先選種子,再放入泥土,將種子埋起來,最后澆水。”教師讓學生繼續(xù)閱讀教材,了解種子播種后的生長變化情況。學生閱讀教材后,對教材提出疑問,認為教材不夠直觀。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種子的生長過程,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種子從播種到生根發(fā)芽的慢速實錄視頻,使學生了解種子的生長變化過程。隨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回家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的種子,并且記錄生長日記,每周將測量的植物狀態(tài)數據填在教材設計的表格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課堂學習氣氛濃郁。
上述教學,教師靈活利用教材資源、多媒體資源,運用各種道具和材料,使學生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在探究學習中構建了完整的知識框架。
二、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學習情境
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以自在的心情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實踐之中,自主研究、討論及解決問題。教師不妨利用問題、實驗、游戲等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情境化課堂,加深學生對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如教學《蠶變了新模樣》時,教師向學生展示蠶吐絲的過程,并講解蠶把自己包裹起來形成繭的過程。學生十分好奇,提出疑問:“為什么蠶吐絲把自己包起來?里面的蠶還活著嗎?蠶為什么要作繭自縛呢?”教師讓學生先猜測,然后通過實驗印證自己的猜測。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蠶蛹的活動,要求學生觀察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并測量繭的長度。同時,教師向學生提問:“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區(qū)別?蛹上有眼睛和足嗎?蛹會不會動?剪開繭之后,你覺得里面是什么?你還有沒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充滿熱情地從教師給出的問題出發(fā),小組合作進行研究與探討,分組觀察、測量、思考并且記錄數據。學生基本可以通過觀察得出答案并解決問題,記錄的數據也準確無誤。教師還指導學生進行拉蠶絲的活動:把蠶繭放入熱水浸泡,再用竹簽挑出蠶絲,纏繞在紙板上。學生表現(xiàn)活躍,紛紛嘗試自己拉蠶絲,課堂氛圍輕松愉快。
上述教學,教師提出大量的觀察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情境之中,帶著問題完成作業(yè),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強化自主探究學習實踐
學生的實踐經驗比較少,在抽象的科學教學中,無法獲得真實的體驗。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知,不斷積累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是學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識的關鍵,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愉悅感和滿足感,形成自主探究意識。
如教學《水結冰了》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冰,記錄冰的特點。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冰是固體,具備固體的特征,水結成冰,是液體變?yōu)楣腆w的過程。同時,學生產生疑問:水在什么溫度條件下會變成冰?于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教學,讓各小組領取齊全的實驗器材,自由完成實驗任務,有問題可以向教師提出。學生有了實驗材料,對實踐充滿熱情,躍躍欲試:在短細的試管中加入純凈水,用溫度計測量溫度并記錄,然后將試管插入裝滿碎冰的塑料杯里,用溫度計觀察水溫的變化。接著,學生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使碎冰溫度更低,并持續(xù)測試水溫。當試管中的水開始結冰時,溫度計測量的溫度便是水結冰的溫度條件。學生認真做實驗,精準地使用器材,每個小組都上交了完整的報告,實驗取得成功。
上述教學,教師讓學生自主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使學生掌握實驗的方法,在動手中實現(xiàn)趣味學習。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的知識和經驗,是課堂授課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強化實踐操作是科學教學必不可少的途徑,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凸顯科學教學的價值。
四、拓寬自主探究學習域度
科學課程亟待拓展與創(chuàng)新。受課程教學時間的制約,科學課程無法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拓展性探究學習,從而影響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開展拓展性自主探究學習,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如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時,教師先和學生復習蠶的生命周期的相關內容,然后向學生出示拓展性學習任務:“請各組從教材插圖中選擇一種動物,了解它的生命周期,并用流程圖呈現(xiàn)出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各組要查閱該動物的詳細資料,如該動物不同生命時期的形態(tài)、行為、飲食習慣、棲居習慣等,最后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實驗結果?!比蝿粘鍪竞?,學生積極查閱資料,通過小組合作擴展課外知識,對其他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如,教學《我們的生命周期》時,教師組織學生調查身邊的朋友或者親人,根據他們的年齡段進行分類,觀察他們的身體特征。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人類不同年齡段的生命特征,總結出人類的生命周期。學生積極參與拓展性活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拓展性探究任務,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上述教學,教師在課后開展拓展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既滿足了學生的拓展需求,發(fā)散思維,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習慣。
探究性學習是對傳統(tǒng)科學教學方法的突破,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融入科學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