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軍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生態(tài),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實際,暢談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門徑,希望引起大家的深思。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態(tài);思辨能力
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及時順應變革,緊緊依托新教材,努力探尋有助于提升學生思辨力的有效策略。以下筆者借助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三則教學案例,就此話題作一探究。
一、營造師生互動氛圍,提高學生思辨興趣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形式。為實現(xiàn)互動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圍繞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積極營造出濃郁的思辨氛圍,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多辯,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誘發(fā)學生探尋知識的好奇心,幫助其打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閘門,從而逐漸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氣質(zhì)。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愛在家人間》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交流性情景?。阂粋€周六下午,小斌要和同學去踢足球,離開家門時說:“媽媽,我出去踢足球了?!薄俺鋈ヌ咦闱颍鳂I(yè)做完了?”媽媽板著臉問道;小斌瞇著眼睛回答:“還有兩個數(shù)學應用題沒有完成,晚上再做,今天踢足球是昨天與同學早已約好的?!薄安粶嗜?,你看樓上王叔叔家的旺旺,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現(xiàn)在還在抓緊時間學習呢!”媽媽不客氣地責問著。小斌憤怒地吼道:“煩死了,天天旺旺長、旺旺短的,那你干脆把他當親生兒子好了,誰讓你們把我生出來的呀?”一旁的爸爸也發(fā)火了:“你這個逆子,今天敢走出家門踢球嗎?”小斌走到門檻回頭喊:“我偏要去!怎么滴?”話音剛落,爸爸打了兒子一耳光,小斌哭著摔門而去。看完短視頻,筆者拋出問題,讓學生評價小斌及父母的言行。要求他們先獨立思考,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辨性討論。有學生認為:小斌的父母是對的,他們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小斌應該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也有不少學生認為:小斌父母的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兒子應約去踢球既是一種守信的表現(xiàn),也有利于培養(yǎng)高雅情趣,何錯之有?針對這些不同的觀點,筆者點撥道:理解是化解矛盾的鑰匙,但理解是相互的,搭建起這兩顆心之間的橋梁就是溝通。之后讓學生進行二次討論,最后,同學們達成了共識:上述親子之間發(fā)生的矛盾雙方都有過錯,應該加強溝通,特別是兒子小斌一定要懂得主動禮貌性溝通的重要性;作為父母也應該換位思考,多從兒子的角度思考,小斌平時學習很緊張,雙休日放松一下也是應該的,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而且早已答應了同學,也不能失信于人。
二、巧設思維碰撞問題,鍛煉學生思辨能力
有效的設問需要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nèi)容的思維焦點,具備真實性和挑戰(zhàn)性等特點,這樣的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在分析、推理和綜合的思維活動中學有所獲,并在思維激蕩中內(nèi)化道德涵養(yǎng)。
例如,在執(zhí)教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一課時,筆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直接拋出問題:“中華民族有‘中國夢,每個青少年也有自己的夢想——長遠的夢想和近期的夢想,但有些人是夢想成真的,有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xiàn)。那么,若夢想不能實現(xiàn),則夢想是否還有意義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
生1:夢想有意義的,因為有了夢想,人生才有拼搏的方向,不管結(jié)果能否夢想成真,起碼曾經(jīng)努力過,而且終生無怨無悔。
生2:由于心中有夢,才會為此努力奮斗,當自己不去實踐夢想時,夢想就是一種空想。因此,這樣的夢想就無意義。
緊接著,圍繞以上兩種回答,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討論。通過分析和匯總,同學們形成了共識:不管人的夢想大小,結(jié)果是否實現(xiàn)或者難以實現(xiàn),只要沿著夢想的努力拼搏,即使最終不能實現(xiàn),但已經(jīng)達成了不斷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目的,其意義不言而喻,或者至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講,結(jié)果重要,過程更重要!
三、優(yōu)化多維化評價機制,拓寬學生思辨視野
例如,在執(zhí)教七年級上冊《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了如下問題情境:當你偶爾遇到一個兒童溺水時,應該怎么辦?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筆者把上述問題分解成兩個層次供學生探討:1.遇到兒童溺水,我們要不要救?為什么?2.七年級學生(未成年人)遇到兒童溺水,該怎么去救?
通過第一個問題的討論,同學們很快達成了共識“必須去救,因為生命是無價的,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關愛他人的生命健康,在他人生命處于險境時,不能充當冷漠的看客,應該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也使自己的生命價值得以提升”在這一認知基礎上,第二個問題則水到渠成,在學生們嘰嘰喳喳的回答后,老師借機告知學生:面對上述情境,作為未成年人,我們既要“見義勇為”,更要“見義智為”,在確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挽救他人生命。
這一教學案例的情境設置和問題設計既蘊含了思維的導向性,又包含了思維的層次性和問題的思辨性,在鍛煉學生提取、概括和對比材料信息的能力的同時,使得學生的思辨視野得以拓寬,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唐建紅.初中政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04).
[2]吳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藝術,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