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田籽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養(yǎng)成階段,而音樂教育在對學生教育的培養(yǎng)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對身心健康的塑造和發(fā)展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現代教育注重的是課堂教育的自由性、開放性,這就要求教師去創(chuàng)建不一樣的音樂教學課堂,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課堂中,積極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心理感性能力的形成很有幫助,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課產生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印象和想象,同時音樂教學對于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十分有助益?,F階段,小學音樂課堂應該針對目前音樂教學中的弊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完善新型課堂結構,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實現興趣導向下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本文通過系統地分析現階段小學音樂課堂的主要形式以及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可提升的具體途徑,從而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音樂課堂;新形式
一、彰顯育人價值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在當前教育領域中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熱詞之一。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九大素養(yǎng)中就包括審美情趣,即學生在藝術領域體驗、學習、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以人為本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在2011版的音樂新課標中就強調“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全面實現音樂課程目標和價值,從強化雙基到淡化雙基再到設定三維目標,最后回到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代表了從教書到育人的不同階段。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稿的闡述中提出要重點培養(yǎng)審美情趣,讓學生能發(fā)現美、體驗美、感知美,在對自然、生活、藝術的賞析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在此基礎上傳播美、評價美、創(chuàng)造美,由此來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力和精神境界。
二、出發(fā)點在學科教育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應與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將音樂教材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開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并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這也是以學生為本觀念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江蘇省特級教師黃美英所執(zhí)教的《漁舟晚唱》的課堂上,學生們根據音樂中音樂形象的變化、樂段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江面時而舒緩有致時而波濤澎湃時而蓄勢待發(fā),孩子們仿佛登上漁舟開啟了一場美妙之旅。
三、巧用教學策略,激活小學音樂課堂
(一)轉變課堂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想要轉變課堂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方面應該果斷剔除不良的、老套的教學方式,設計更能體現“生本理念”的人性化教學制度,增加學生的人身自由,使小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依然能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散發(fā)出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活力和張力。與此同時,小學音樂課堂應該注重課堂質量的提高,它不應該是散漫的、隨意的,而應該是緊湊的、高質的。
由于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也不端正,教師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來管理課堂紀律,這就造成了教師付出太多的精力在管理上導致身心疲憊,教學設計也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針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課堂教學當成做節(jié)目、比賽亦或是一場秀,這樣的教學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情緒也能更好地被調動起來,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音樂課堂的學習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更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的把控,從而能更好的達到優(yōu)化教學管理和課堂紀律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營造良好氛圍
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課堂立意的問題,陳舊、強硬的課堂立意和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適合現階段小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音樂課堂的要求,不斷進行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更換和創(chuàng)新,這是小學音樂教師的首要研究目標。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特定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容易融入到音樂課堂之中,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和感受音樂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三)貼近學生生活,加強學生體驗
音樂學習是聽覺盛宴,學生也主要通過聽覺上的感受進行音樂元素的感知。教師若是能有效地將音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充分地投入到音樂課堂中,深刻感受音樂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能改變傳統音樂課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提升音樂課堂的學習效率。
比如,學習《剪羊毛》時,這首曲目描繪了大草原上勞動人民剪羊毛的勞動場景,教師要讓學生們感受歌曲愉快、活潑的情緒和風格,知道音樂、生活、勞動密不可分,認識到勞動的意義。然而,小學生對于澳大利亞、草原、剪羊毛的認識不足,在學習歌曲時也難以進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此時教師應該向學生們展示澳大利亞人民剪羊毛的勞動場景,體會“長在羊背上”的國家的人民生活和勞動特色,進而使得學生們更加理解音樂所渲染的生活氣氛,對《剪羊毛》中人民的勞動場景有更多的感觸。
作為高度濃縮的生活化藝術,音樂來源于生活,也更加不能脫離生活畫面,否則就會失去音樂本身應該有的意義。音樂欣賞課不僅可以從更寬廣的視野去審視音樂本身的意義,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去創(chuàng)造生活意境的能力和意識,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的存在價值,將“傾聽美”和“直觀美”結合起來從而能更好地感知世界。
音與畫屬性不同,圖畫的特點是直觀,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現;音樂的特點是抽象,側重于聽覺的感知。相較而言,小學生對于豐富的色彩和直觀的畫面更容易接受;相對于音樂,在吟唱中更能體味到音樂的樂趣。音樂欣賞課中音畫結合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喧賓奪主的這一矛盾性。在蘇教版音樂五下《春野》的欣賞教學中,教師首先播放《春野》的背景音樂,再通過問學生聽到什么,仿佛來到哪里等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先去感受樂曲中描繪的意境,再通過播放主旋律來讓學生想象出一幅春游的美好圖畫。在這個過程中,首先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用手中的畫筆來描畫出自己通過樂曲所想象到的美好畫面,而不是急于讓學生去描述樂曲本身所帶給自己的感受。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用音符和色彩描繪出了自己眼中最美的“春野”,在隨后的環(huán)節(jié)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到樂章的分析中。
(四)旋律伴奏,創(chuàng)設活力課堂
音樂服務于生活,教師可以將學生心中的音樂用自制樂曲伴奏出來,從而使學生感悟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變得貼切而簡易。
畫面可以將音樂中描繪的美好意境外顯化,但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欣賞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去學會創(chuàng)造美。在課堂中,除了欣賞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一些自制的樂器來表達樂曲的意境,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音樂的樂趣,還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
(五)挖掘音樂背景,了解音樂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為一種綜合性與欣賞性兼?zhèn)涞恼n程,音樂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當中,而應該注重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可以讓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之余進行探究活動,了解音樂的背景是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也是不斷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發(fā)現美好事物的重要方式。
在傾聽中來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情感享受以及意境是音樂欣賞課的主要目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并采用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欣賞中展現自己的進步和領悟。同時,教師應該用更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去構造不一樣的音樂欣賞課,讓音樂變成具有無窮力量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催生出美麗的花朵。音樂是美的藝術,只有傾聽者在傾聽中領悟到獨特的意境和感悟,音樂的價值才會被活化。
參考文獻:
[1]許君.通過多彩的音樂欣賞課構建小學音樂課堂[J].基礎教育研究,2015(14).
[2]王曉會.巧用教學策略激活小學音樂課堂[J].讀與寫,2017(04).
[3]趙建紅.基于學生素養(yǎng)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思考[C].見:2016江蘇省教育學會學術年會報告文集,2016(12).
[4]王芳.基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探討[J].才智,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