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鳳仙 劉俊華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根本宗旨的基礎性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并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介紹了探究式教學基本概念與模式,并就科學課程中的探究式教學的應用原則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和探討,旨在為促進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水平提高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 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1-076-002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人們獲取知識和科技信息的手段和途徑日新月異。科學教育作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對從小激發(fā)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關鍵作用和重要意義。要實現(xiàn)每個學生都學好科學、用好科學的教學目標,就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和環(huán)境,促進學生參與互動和主動探究。本文就探究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基本過程與應注意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旨在能夠更好地促進小學科學課程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的基本模式
縱觀中外教育發(fā)展史,關于探究式教學的模式多種多樣,概括而言,主要有杜威的五步探究模式[1]、施瓦布的結構探究模式[2],以及薩其曼的推理探究模式、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探究模式和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模式等[3]。我國學者也就探究教學提出過自己的觀點,如孟今紅等[4]認為科學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記錄結果、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和完善結論等八個環(huán)節(jié)。
科學課旨在啟發(fā)學生科學思考,讓學生學會通過多種方法尋找證據(jù),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5]。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課教學方面,完整的探究活動基本上包含了科學探究的各個要素和基本特征,但又因其授課對象(小學生)的特殊性而與一般意義上的探究教學模式有所不同。
如圖1所示,小學科學課探究式教學模式總體包括三大部分,即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提出問題,實施自主探究和闡明結果,研討交流,其中自主探究部分為整個探究式教學的核心和主體;具體又可分為(學生)提出問題、制定方案、合作實施得出結果和完善結論等五個階段。整個探究式教學的實施流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因此教師務必要事先設計好計劃和方案,并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統(tǒng)籌把握,做好組織與協(xié)調(diào)工作。
二、探究式教學在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以問題為中心,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需要充分體現(xiàn),即要創(chuàng)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通過現(xiàn)象提出好的問題,然后通過必要的理論指導和科學實踐予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親身參與科學實踐的過程中,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一步一步地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獲取事實材料,并檢驗自己的設想,從而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認知??傊?,在這一科學探究過程中,問題一定是貫穿始終的。
2.認真組織教學,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小學科學課程探究式教學從科學問題出發(fā),并圍繞問題逐一展開,但負責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只能是學生。因此,對于作為探究過程主導的教師而言,必須設計好并組織好教學,要始終堅持和確保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切不可輕易在某一環(huán)節(jié)上越俎代庖,從而使得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不利影響,要時刻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3.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fā)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如果把探究式教學的某次課堂教學過程看作是一部舞臺劇,那學生就是演員。在此過程中,要保證“演出”的正常進行,必定離不開現(xiàn)場或幕后的重要人物——導演(教師)。因此,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有對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協(xié)調(diào)能力,也要有對整個課堂的組織力與控制力,更要有對整個問題從發(fā)現(xiàn)到解決的宏觀把握與系統(tǒng)掌控能力。尤其在“研討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更要指導學生充分傾聽他人的提示和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勢及不足[6]。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fā)揮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三、應用探究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實效性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進行探究活動。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注重思考事實證據(jù)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質(zhì)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
2.應注重多種形式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科學課程中加強探究教學有利于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科學教學中的唯一方式,它應該與其它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將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與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
3.必須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合作交流
實施探究式教學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交流與合作學習。同時,也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在學生參加科學課程學習和相互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和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
4.要特別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延??茖W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將課堂內(nèi)外統(tǒng)籌結合。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和校內(nèi)外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組建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科學探索活動,并可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參觀科技館、動植物園等,也可適時走進濕地、農(nóng)田、森林,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兼具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能夠最有效地綜合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技術與工程等不同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且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xiàn)于課程內(nèi)容之中[7]。因此,小學科學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根本宗旨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茖W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7],也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方式,但決不是唯一方式。在探究式教學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的不同,采用機動靈活的實施策略,以便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為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課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規(guī)律的研究”【魯教研室(2011)13號】之子課題“農(nóng)村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方式的實踐與研究”相關成果。
濱州學院教學研究重點課題(BYJYZD201405)提供經(jīng)費資助。
參考文獻:
[1]譚琳.赫爾巴特四步教學法與杜威五步教學法之比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21):4-7
[2]韋冬余.施瓦布科學探究教學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3]許莉娟.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的指導之行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4]孟今紅,石新妹.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60-64
[5]馬慧,姜飛月.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下旬),2018(2):138-140
[6]王興林.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問題解決學習的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9):68-69,7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