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芳君
摘要:目前,現(xiàn)代化建設迅速,素質教育也成為了教育主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現(xiàn)代社會教育的需要了,同時,素質教育的開展使得人們對于人才的定義有了更加廣闊的界限,人才一詞不再是一開始的成績,這就更需要學生們做到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情商與智商并舉,才能成為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才”,這就需要學生們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這點,人們開始重新衡量起語文課的作用于意義,并且逐漸開始賦予她新的意義,生活化教學便是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一個新型的教學方式,讓語文的教學與學習都擁有了更多的變化性與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考與實踐
引言
生活與教育之間相輔相成,聯(lián)系緊密,缺一不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能夠服務于自己的實際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對組詞造句進行積累,更要鍛煉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避免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情況。小學生年齡尚小,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里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
1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發(fā)展歷程
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教育既依附于生活同時又與之相互獨立,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共同發(fā)展。在古代,人們從事農耕采摘的生活,所謂的教育就是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遞給親朋好友、子孫后代;在封建統(tǒng)治時期,人類文明逐漸進步,隨著信息的不斷積累,人們需要學習的知識不斷增加,學校也隨之出現(xiàn),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一極端化的方向發(fā)展。后來出現(xiàn)了斯賓塞,他認為“教育是為完美生活做準備”,而后杜威卻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觀點,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教育體制在不斷地變革與發(fā)展,我們應該摒棄教育體制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部分,逐漸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同時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小學語文教學應將教學目標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保證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使語文教學成為生活必需品,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2小學語文生活化途徑
2.1強調生活積累進行語文教學
語文是一種語言,它有龐大的詞匯家族,學生要想加入到語文的大家族里,首先就要多多認識語文這個家族中的成員。所以,學生想要學習好語文就要在生活中多學習和積累,經(jīng)過不斷地積累,才能逐步了解詞匯和語句之間的關系,最終在生活中掌握并熟練地運用。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每天在閑暇時間寫日記,日記的篇幅不重要,重要的是詞匯量的掌握和自己想要表達的心情。同時教師定期進行檢查以及修改學生用詞不當?shù)牡胤?,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教師鼓勵學生將跟爸爸媽媽一塊出去游玩的經(jīng)歷,和同學們到科技館感受神奇科學的經(jīng)歷,甚至是和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中所遇到的經(jīng)歷等,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家一起分享當時的心情。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力和寫作興趣,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對生活的認知能力。
2.2課堂導入與文化,使語文課堂更加貼近生活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生年齡偏小對于新課程的好奇心更強,所以教師如果在進行課程教學之前。有一段精彩的課堂導入,則可以更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索能力。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課堂導入部分就是要教導學生重視本課重點內容。由于小學學生年齡偏小,對新知識的渴望度,好奇度較高。但是如果在課堂進行之前,就對學生進行課程內容講解,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為課堂乏味無趣,沒有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也將不高。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之前應當進行豐富的教學導入。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實例入手,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進行《風箏》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些生活小故事。魯迅先生在年幼的時候,他的兄弟姐妹想要去放風箏,但是他不想去,所以就阻撓他們去放風箏。但當魯迅先生長大后,明白了游戲對于幼兒的重要性進行了自我反省。在這里面就可以展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濃濃的親情,也可以教育學生不管做什么事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梢宰寣W生在教學之前就了解作者的心理情況,從而可以更好的對課文進行理解。也可以引下學生,討論分享自己兄弟姐妹之間發(fā)生的故事,訴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可以設身處地的去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述的情感,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
2.3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爆F(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這就為教師講課達到形、聲、色結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許多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和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語文。如《春天》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圖以及如音符般優(yōu)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歡快的啼鳴,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在《小燕子》的樂曲旋律中,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yōu)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也在隨著急速的改變。但對于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語文教材的改進已經(jīng)跟不上了時代的變化,但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語文課程中的知識點是小學生日常使用幾率最高的。所以導致課本與生活并沒有產(chǎn)生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少生活代入感,只能夠通過機械式的記憶來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當前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教師主要的研究課題。教師可通過優(yōu)化課堂導入,教學過程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感受生活,將生活帶入語文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丹丹.淺論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12).
[2] 馬學義.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用的實踐探究[J].新校園,2015(10).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