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凱東
摘 要:面對教育改革的大前提,在新課程、新課改理念下,什么樣的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課才是好課,這是一個大的命題,很難用一句話說得清楚。在實際中,因為教材的枯燥無趣,學生們的自主性就不太強。這就要求我們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這些現(xiàn)狀。要提升興趣、重點突出、有的放矢來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就能達到我們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政治;激發(fā)興趣;精講精練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課應該充滿觀點,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政治觀點的鮮明性;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課應該充滿尊重與關懷,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來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課應該充滿智慧。但是,在實際中,因為教材的枯燥無趣,學生們的自主性就不太強。這就要求我們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這些現(xiàn)狀。要提升興趣、重點突出、有的放矢來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就能達到我們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fā)興趣,讓政治課堂充滿活力和樂趣。
1、保持教學內容時政性、熱點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課前查閱許多資料,課上滔滔不絕教得十分賣力,總以為所有的知識全部講了,才得到安慰,才“對得起學生”。但結果往往是: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對此,我們有的老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不愛學習,真難教!其實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師,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采取學生樂意接受的教學方法,所以學生不“領情”。我們講授的過程中可以和身邊和國際、小事大事聯(lián)系起來。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相比初中學生來說,心智更為成熟一些。都是比較喜歡熱點問題的也更加樂于關注國家大事。講政治常識的時候,把美俄之間的博弈,中日、中菲之間的領土問題等相結合,會取得不錯的效果。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了愛國之情。如果政治都不和時下的發(fā)生的事情相關,就不能叫政治這門學科了。因此政治教學承擔著兩種使命,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不僅是教會學習教材理論知識,還要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踐,學會如何做人。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另一重要的層面,沒有將理論融合到實際中,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各種政治現(xiàn)象。
2、教學方法的新穎性、結合歷史事件,以趣味史實帶動課堂
常言說“政史不分家”,說的就是政治和歷史作為社會科學中兩個比較重要的學科之間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引經據(jù)典、古今中外都可隨手拈來。在將辯證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時候,就可以把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白馬非馬”等給學生講出來,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作為一名政治學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有必要也有責任把歷史相關的東西給學生們展現(xiàn)出來,因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大都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通過歷史、政治的完美結合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三觀,樹立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愛民族、愛人民的高尚情懷。
二、重點突出,讓課堂層次分明、詳略得當。
1、教學重點
把知識的重要程度和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可把基礎知識分為主要、必要和一般三類。主要基礎知識,又稱基本知識。它們在教材中經常出現(xiàn),是目前和今后非常有用的知識,學生如不能很好理解,將后患無窮。所以這類知識當然應當成為教學重點。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前者比較,沒有嚴格的界限,只是其重要性與要求程度要底一些,所以有的也可能成為教學重點,一般基礎知識。對前兩類知識來說,是輔助性知識,一般用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不能成為教學重點。
所謂教學重點,還有另一層含意,即指的是教材重點內容,如教材的重點章、重點單元、重點課、重點節(jié)和重點段。由此可知,所謂重點是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某項重點知識和內容,對它的上一級層面而言,就是一個“點”;反之,對下一級層面來說,它又是一個“面”。
2、教學難點(包括疑點)
難點,是指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的某些知識和內容。難點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原因,二是學生認識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教材之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又沒有提供足夠的感性知識,有的內容比較艱深,沒有用淺易的知識搭橋過渡,教學時需要復習有關的舊知識;有的內容比較復雜,教學時如不采取分解、化簡和分散處理的方法就難以把握。此外,有的教學難點,同時又是教學重點。
3、教學關鍵點
關鍵點,指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知識和內容,學生掌握了它,其他有關的知識和內容就能比較順利地理解和掌握。常見的教學關鍵點,存在兩種情形:有助于解決重點的關鍵點,突破了它,突出重點的教學目的容易達到;有助于解決難點的關鍵點,突破了它,難點也就變得不那么難了。牽牛要牽牛鼻子,作戰(zhàn)要選擇攻擊點和突破口,做工作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做人的思想工作要善于“開鎖”,講授內容的確定亦應如此。
三、精講精練,取舍有道,有舍才有得。
1.博采精用
教師講授的主要來源是教科書,但又高于教科書,多方面的知識經驗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內容都可成為講授的信息,故講授信息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教育心理學家比格說:“從最理想的情況來說,教學包括在質量和數(shù)量兩方面促進和豐富交互影響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就是幫助學生既擴展他們心理世界的范圍,又提高他們心理世界的質量。”毋容置疑,講授要達到擴展學生心理世界的范圍,提高心理世界的質量,就得善于博采精用。
2、胸有成竹
對講什么、怎樣講、練什么、如何練的問題應成竹在胸。有些同事根據(jù)幾個提綱,就能靈活發(fā)揮,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是因為他對整個學科體系,整個講授內容以及講授的程序和方法成竹在胸。雖然他只寫了一個提綱,但他講起話來,腦子里卻時刻呈現(xiàn)著講授內容的整個“網絡”,并且對要講的東西達到了熟、透、化的程度。正如孟子所說的“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庇械娜酥v授不能擺脫講稿的束縛,一旦不看講稿就會卡斷“話柄”,這是對講授的內容和方法未能熟練自如,胸有成竹所致。教師做了講稿的奴隸,講課時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講稿上,眼睛不敢離開講稿望學生,這樣,教師就不可能準確地觀察到學生的反應和注意到講授語言的運用。
3、關鍵突破
講授中最關緊要的部分就是關鍵,這是對學習的順利進行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關鍵和重點不能混為一談,有時關鍵問題也是重點問題,但重點問題并不都是關鍵問題。重點主要是對于學生來說的,重點內容學生非掌握不可,然而,所有的重點內容并不一定都能對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起關鍵作用。系統(tǒng)的知識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在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總有最關要緊的一環(huán),抓住了這一環(huán),才是抓住了關鍵。古語云:“點晴即飛去?!碑孆堻c睛使龍騰空而起。講授抓住關鍵,其它問題則迎刃而解。講授若能抓住要害環(huán)節(jié)不放,能中肯地指出學生學習、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抓不住關鍵,盡管費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于使學生明白領會。
當然,一堂好的教學課是沒有固定程序和模式的,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這對高中的政治課堂來說尤是如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個教者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更應該結合自己面對的學生這個群體他們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找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西亮.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時效性[J].中學時代,2013(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