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改后,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為前提。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是課堂成功的開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存在問題。筆者依據教育科研理論以及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原則,認真對待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總結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導入方式:1.對比導入;2.設疑導入;3.展示成品;4.情境導入。提供經驗,以供交流與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huán)境;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規(guī)律的指導下,教師利用最優(yōu)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有限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地發(fā)展與進步,實現最好教學效果的活動。課改,強調以生為主體,強調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以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為前提。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伊始就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課堂導入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以及認知特點,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其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教學行為。因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存在以下問題:1.時間把握不當;2.目的性模糊;3.方法單一;4.重形式,華而不實;5.忽視學情;6.互動少等。
爭對以上問題,依據教育科研理論,筆者認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導入的內容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2.導入的內容要切合學生的學情。
3.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不宜過長,5分鐘左右為宜。
4.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注重反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在計算機網絡教室以及極域電子教室環(huán)境支撐下,筆者依據以上原則,不斷探索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效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歸納如下:
一、對比導入,產生求知欲
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利用極域電子教室控制學生電腦屏幕,展示如下內容:對比使用與沒有使用某些功能處理事情的效率高低,在對比中,讓學生產生想學某些功能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開始。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三章第二節(jié)《電子表格的加工與表達》教學中,教師對比展示用word與excel軟件計算全年段學生的半期考成績所花的時間,在對比中,學生產生想要學習excel軟件的欲望,在求知欲的驅動下,筆者布置制作半期考成績表的任務,學生結合教師錄制的操作視頻自學完成任務,筆者則只講解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高頻問題,這樣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如郵件合并功能是怎么提高效率的,對比“用word制作通知書打印并手寫學生姓名”與“郵件合并功能”實現高中入學通知書的制作效率,學生產生想要學習“郵件合并”功能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設疑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開始。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六章《信息安全》教學中,筆者用windows腳本代碼寫了兩個小程序“作業(yè)內容.vbs”與“作業(yè).vbs”放入“本節(jié)任務”文件夾中,并利用極域電子教室的文件分發(fā)功能,把“本節(jié)任務”任務包分發(fā)到學生電腦桌面上,學生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學習,已經習慣于到計算機教室就打開桌面上的“本節(jié)任務”文件夾并根據“任務要求”完成該節(jié)任務,學生打開“作業(yè).vbs”時,出現“煩死你”對話框,無論怎么點擊都沒辦法關閉,一位學生感嘆“真是煩死你啊!”,這樣的感嘆,吸引了其他學生過來看是怎么回事,其他學生也相繼開始探索該程序。學生探究得差不多時,筆者問:這兩個程序是不是挺煩的?請結合教材第六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完成選擇題任務,并判斷這兩個程序是不是病毒?依據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計算機病毒的探索旅程。課堂中,學生皆能自覺得看課本完成選擇題任務,筆者最終展示并講解該程序的源代碼,學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編程的興趣。
三、展示成品,吸引注意力
計算機游戲、三維動畫作品、平面設計圖片、電子書刊等成品就具有很大的魅力,吸引學生探究這些成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利用極域電子教室控制學生電腦屏幕,展示如下內容:展示這樣的成品,并告知學生這節(jié)課要制作出這樣的作品,以激發(fā)“成品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好奇心,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安靜地傾聽教師的講解與觀看操作演示。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四章第一節(jié)《用計算機編程解決問題》這一課中,筆者展示本節(jié)課要制作如圖所示的加法計算器。同時問:這個簡單的加法計算器是如何制作的呢?大部分同學應該是人生中第一次寫程序吧,你們是觀看視頻自學呢,還是老師直接操作演示給你們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你講吧!從學生回全的語氣與聲調中,筆者感受到他們是那么急切地想學會制作加法計算器。又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三章第三節(jié)《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節(jié)中,筆者展示在PPT使用觸發(fā)器制作的蝴蝶飛動畫成品,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過來,好奇地問:老師,這個是怎么做的?筆者因此導入本課學習內容是PPT里如何插入圖片、音樂、動畫。
四、情境導入,提高參與度
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置一些與學生實際經驗相符的情境,讓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四章第三節(jié)《信息的發(fā)布與交流》這一課中,筆者布置“高考選課情況問卷調查“的問卷調查發(fā)布任務,因為該任務與高二的選課走班有關,學生好奇的是:別人是會怎么選課的,都會選哪些科目。因此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高,參與度也高。在完成任務時,學會了互聯(lián)網上如何發(fā)布信息、交流信息的技能。又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四章第二節(jié)《用智能工具處理信息》這一課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元旦旅游,旅游過程中,購買火車票、去景點參觀等過程中用到哪些人工智能工具,這些工具是如何助力本次旅游活動的。因為跟學生實際經驗相結合,學生首先得知道哪些是人工智能工具,哪些不是人工智能工具。學生討論得很熱烈。再如,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第三章第三節(jié)《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節(jié)中,筆者設置情境:學校要求上交學籍照片的底色是白色,但現在手上一寸電子照片是紅色的底色,那如何更改底色呢?該任務是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學生參與度特別高。
總之,良好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他們注意力、亦能激發(fā)他們學習動機,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是課堂成功的開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意設計將會源源不斷。在實踐中,由于用心于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發(fā)現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了,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遲到、曠課現象變少了,玩游戲的學生也大大減少了,學生上課的參與度高了。
參考文獻
[1]杜春梅.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于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7.
[3]竇艷輝.例談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有效性[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13(07):21-22.
[4]霍曉俊.信息技術引入初中化學課堂導入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5]邊楚女.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電教,2010(Z1):60-63.
作者簡介:許嬋(1981.2)女漢族籍貫:福建寧德市學歷:大學本科單位:福建省寧德市高級中學一級信息技術教師研究方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