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靜
【摘要】在小學階段,多數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排斥數學學科,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給教師的教學也帶來壓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構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構建生活化課堂進行情趣教學,突出數學核心問題的挖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小學教學中主要探討的內容之一.而高效率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最終實現(xiàn)由教師被動灌輸向學生主動學習的轉化,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構建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講究的是教師的“教”,而高效課堂的打造,則更強調學生的“學”.換言之,教師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就需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促使學生能夠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進而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突顯,需要教師將課堂歸還給學生,通過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以此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任務,比如,學習加法、乘法混合運算規(guī)律等,讓學生在課前任務的引導下,提前、主動預習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這樣一個開放教學環(huán)境:已知一只鴨子2條腿、一只青蛙4條腿、一只螃蟹8條腿,讓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已知條件進行提問.此時,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上講臺進行展示,有的學生提問:“2只鴨子、2只青蛙和1只螃蟹一共有幾條腿?”在提出問題后,其他學生紛紛給出了答案,有的學生列出了2×2+2×4+8=20這樣的式子,有的則列出(2+4)×2+8=20,而還有的學生則列出了2+2+4+4+8=20.最后,讓學生根據上面所列的式子,分析、判斷其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而教師則在學生分析、講解后,對這一節(jié)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分析與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并有效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這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構建數學情境課堂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生活經驗、生活常識都與數學密切相關,而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特點,其生理以及心理年齡不成熟,故而感性認識占據主導地位.基于這種情況,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其構建生活情境課堂,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達到促進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元、角、分”相關知識的教學時,由于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元、角、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為學生構建這樣的教學情境:在一個文具店中,已知一個練習本為2角錢,讓學生分別扮演商店售貨員與顧客;然后讓扮演顧客的學生購買5本練習本.此時,有學生在購買時支付10角,而有的學生則支付1元.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這兩種答案,提問:“為什么同一個問題會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而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經驗,能夠知道,10角=1元.通過結合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增加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知,進而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這不僅能夠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并且對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挖掘教學核心問題,提升課堂教學針對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最關鍵是要掌握教學中的核心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思考、探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挖掘教學中的核心問題,通過對這些核心內容進行分析與解讀,進而為學生設計針對性教學計劃,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進行“多邊形面積”的相關知識教學中,通過分析可知,本章節(jié)的核心內容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三角形面積公式與梯形面積公式”.以“梯形面積公式”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給出一個梯形圖,讓學生思考“如果對上述梯形進行分割,能夠分割成哪些圖形?”“經過分割后的梯形,又能夠組成什么圖形?”“組成的圖形與梯形有什么關系?”“通過分割、組合后,怎樣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探索這些核心問題,學會從對梯形的分割、組合、移動等過程,推導出公式.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核心內容,提升教學的針對性,進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以學生作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進而提升課堂有效性,形成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