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虔
摘要: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化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及傳承離不開語言,同時語言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而大學英語是一門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傳播文化知識的課程。鑒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導致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本文通過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的必要性及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旨在讓大學生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001-03
語言承載文化,同時文化反過來在價值觀、社會觀、形式和語言詞匯意義等方面影響著語言。文化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傳承離不開語言,語言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學英語是一門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傳播文化知識的課程。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習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而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目的語文化教育,也包括母語文化學習。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教學內容主要以西方文化為主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嚴重缺失,“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由此產生。這種現象既導致中國文化與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無法對等交流,也影響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入性,甚至無法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現。因此,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遷移的作用對大學英語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失語癥(Aphasia)這一詞語源自醫(yī)學領域,定義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haipey的論述:“失語癥是一類關于腦的器質性病變所致,在語言和作為語言基礎的認知過程的后天性損害,其特點是在語言的意思、形式或結構、應用或功能及作為語言基礎的認識過程的降低和功能障礙,包括語言識別、理解、記憶和思維障礙,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1]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流失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中國的文學評論家提出了“中國文學失語癥”概念。2000年10月19日,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2]隨后許多學者對“中國文化失語癥”進行了研究與探討,但一直沒有作出明確的定義。直到2014年學者翁燕文、徐永軍在其發(fā)表的《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一文中指出:“中國文化失語指的是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能用準確流利的目標語適時主動、有效、對等地向外輸出、傳播中國文化的交流能力缺失的現象?!盵3]“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難以實現文化信息的對等,雖然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英語理論知識體系,但無法構建中介語系統(tǒng),也無法通過文化對比的方式加深對不同文化體系的了解,從而導致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造成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西文化融合教學缺乏理論支撐。目前,在我國,外語教學理論以引進為主,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無法對外語教學實踐進行實踐指導。“目前國家制定和頒布的許多外語教學文件和大綱,很少認定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需要同等重要,也沒有系統(tǒng)論述文化教學的標準、內容、方法和測試與評價。在沒有大綱的約束和指導下,大多數教師只是憑借個人興趣和愛好在課程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學生介紹一些基本文化知識,距離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教學相去甚遠。”[4]同時現行英語教學也缺乏系統(tǒng)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內容,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缺失也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之一。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促進語言發(fā)展。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擴大,在外語教學中通過文化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其重要。然而,文化交流和傳播應該是雙向的,外語教學不應只是了解和學習母語文化,還應對外傳播本族文化。但是近年來,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卻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很多大學生們可如數家珍地描述西方各大節(jié)日和習俗,卻無法用英文來講述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來歷。這種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認識不足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從而影響了跨文化的交流?!叭绻诳缥幕浑H中,我們對自身文化失語的同時又一味地迎合他國文化,結果必定失去自我,陷入文化認同危機,最終被強勢文化所同化、吞噬?!盵5]最后,教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素養(yǎng)不足。正如從叢教授所指出的,有不少中國學者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譯名,更有人鬧出過把Mencius翻譯成“門修斯”而不是孟子的笑話。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能讀懂英文原著,卻不知中國四大名著的書名如何翻譯,可以自如地用英語交流和傳授英美文化,卻無法用英語完整地表達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大學英語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重視,制約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傳播。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1.借助對比分析理論,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對比分析理論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運用于其他有關領域。[6]其宗旨在于揭示母語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外語交際能力的遷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融入中華優(yōu)秀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其相同之處,通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比較和語言比較,來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繼而發(fā)揮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2.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愿的達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五千年傳承的民族風俗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但是,如果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無法用英語向外國朋友介紹這些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就會使我們的母語在對外交流中處于被動地位,這也會對學生的交際意愿產生負面影響。在對外交流中,人們對一個國家和人民的熟悉程度是從對這個國家文化的了解開始的,外國人對我國文化和習俗了解得越多,就越愿意和我們交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和內涵,能促進其跨文化交際的意愿,繼而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
1.改革課程教學設置,強化中國文化教材運用,樹立正確教學理念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既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課程教材建設的方向。目前,在多數高校中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所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部分微不足道。因此,廣大英語教師應當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將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將英語語言教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實際教學中,選擇關于中國歷史文化、風俗和當代發(fā)展特色的雙語教材,讓學生用英語去表達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文學、哲學、宗教等,建立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通過改革課程設置,增設“中西文化對比解讀”“國學經典中西對照選讀”“中國文化‘走出去”等英語課程,來增加關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輸出,增強學生用英文介紹中國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則應從戰(zhàn)略的角度審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并借鑒他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經驗,制定相關的符合“中國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2.培養(yǎng)學生中西文化對比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交流是雙向的、互補性的行為。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要了解母語文化,也要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這樣才能進行平等互利的溝通交流。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時候,自己在傾聽他人的觀點的同時,別人也在吸收你的觀念,雙方既是“文化輸入者”,也是“文化輸出者”,這樣的交流才更加有效。因此,只有具備深厚母語文化功底,才能使文化交流開展得更加順暢,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在實踐英語教學中,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是培養(yǎng)學生中西文化對比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新視界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跨國婚姻(Mixed marriages),文中主要介紹了跨國婚姻中的文化融合(melting pot)。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則以“跨國婚姻”為契機,開展一項關于中西婚姻習俗的問題大討論。首先,教師用英語介紹了一些關于中式婚俗和知識,如“雙喜字(double xi characters in red)”“天人合一(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親家(two families in-laws)”“說媒(match-making)”“聘禮(betrothal presents)”“鳳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早生貴子(have a lovely baby early)”“挑蓋頭(stir up the red veil)”等。其次,讓學生課后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資料,寫一篇中西婚俗文化對比的英文文章。最后,教師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示寫作成果并進行評價。通過對中西方婚俗的對比研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中西文化對比的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進行中西文化比較教學,讓學生從詞匯、習語等方面入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中西文化對比意識,了解兩種文化的淵源,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
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其職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傳道授業(yè)解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承擔著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的雙重任務。假設英語教師的國學功底不足,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都一知半解,學生又如何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向外傳播文化呢?由此,這也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大力度培養(yǎng)掌握中西文化的英語師資力量。首先,學校可定期開辦國學或各國文化講座,或讓教師參與各類相關培訓,使教師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英語專業(yè)教師文化素養(yǎng)和國學素養(yǎng),讓他們在兩種文化中融會貫通,進而將兩種不同文化植入學生思維之中并服務于語言應用,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其次,學校可構建對教師引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體系,建立有關教師每學期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的數量、內容、難易度及效果的考核制度,鼓勵教師申請相關的課題并計入考核。通過考核以達到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敏感度,充分發(fā)揮“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作用。
4.開設文化實踐,拓展課堂,激發(fā)學生興趣
作為外語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文化實踐課程能有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而學生作為文化實踐課堂的主體,文化實踐既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又發(fā)揮了其主觀能動性。因此,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在學期初先制定一系列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計劃,如表1所示。
在實踐教學中則讓學生參與其中某些環(huán)節(jié),參與的環(huán)節(jié)特別適用于中國非物質文化。例如,在過中秋節(jié)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參與到祭月、賞月、拜月和看燈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去了解中秋節(jié)的歷史和習俗的中英文介紹。中秋除了賞月之外,還有品茶的活動,教師可將茶具搬上課堂,請學生表演茶藝,并向大家用英文逐一介紹茶葉的歷史、文化等。這些文化實踐課程的體驗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如表2所示。
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的中華文化專題,學生收獲大并印象深刻得到了9.8分,而教學單一的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卻只有7.8分。由此可見,開設文化實踐拓展課堂,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讓學生參與文化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并通過自己的感知進行總結和提煉,對中西文化產生共鳴,對比得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繼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較好地繼承與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為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勝利.言語治療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6).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外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1.
[3]翁燕文,徐永軍.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1).
[4]張紅嶺.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余麗峰.跨文化知識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J].益陽師專學報,2002(2).
[6]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7]韓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8] 郭思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