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品質培養(yǎng)過程中,合作屬于極其重要的部分,幼兒在個性、認知、情感和情緒等方面的發(fā)展離不開幼兒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但是在目前社會生活中幼兒并不擅長于與人合作,幼兒在進入中班以后,各方面不斷成熟,作為家長和教師要著重注意在這一時期對其進行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合作意識;合作能力;中班幼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社會目標為“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i因此,我們要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集體生活。但在實際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很多活動基本上都是由教師來掌握與控制的,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被教師忽視,長此以往,不利于教學活動中幼兒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與能力,間接地影響到幼兒的人際交往以及其它方面的培養(yǎng)。
一、中班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概念界定
幼兒在進入中班以后身體素質、認知水平和行為規(guī)范等各方面均以較快的速度發(fā)展,規(guī)則意識逐漸出現(xiàn)。首先是幼兒的合作意識,當幼兒在日常行為活動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能夠想到與同伴一起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當同伴遇到困難時也能夠及時想到要去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其次是幼兒的合作能力,當幼兒提高自己的社會認知、人際交往、學習能力等各方面以后,其合作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從整體而言,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緊密聯(lián)系的。
二、中班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存在合作行為,卻沒有合作之實
大部分幼兒教師對于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理解就是把全班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在區(qū)域游戲活動過程中雖然讓幼兒參與分組合作,卻忽略了幼兒自身合作意識本能的出發(fā)。在角色游戲活動中,教師會經常給幼兒分配好角色讓幼兒按照給出的語言和情境進行合作,例如在表演《害羞的番茄》時,教師直接給幼兒分配好蜜蜂、青蛙、番茄、小鳥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固定的臺詞,小朋友們只是按照固定的情景進行表演。實際上只是表面的合作行為,幼兒并沒有從其中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對其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起到很大的幫助。
(二)過于重視合作學習,忽略了獨立思考
在進行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自覺意識到與同伴進行合作的必要性。但現(xiàn)實生活中,當幼兒進入到合作過程中時,大部分教師直接讓幼兒參與其中,卻忽略了給幼兒獨立的時間進行對合作中自己扮演角色的自我思考。而幼兒在這一年齡階段進行集體討論時會盲目跟從,人云亦云,弱化了對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過度注重合作內容,忽略合作技能的培養(yǎng)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兒教師在進行合作活動時注重的是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忽略了開展合作活動的最根本目標是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有時候在合作學習中因為這樣那樣的意外因素導致合作的效果不佳是經常出現(xiàn)的狀況,這主要與教師的組織管理不夠好有一定的關系,更多的是因為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未形成基本的合作技能。而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教師經常只想著按規(guī)定完成合作內容而忽略了期間對幼兒技能的培養(yǎng)。
(四)教師成為合作的旁觀者
在幼兒園日?;顒又?,幼兒之間在進行合作游戲過程中因為各自觀點的不同進行爭論時,大部分教師往往會打斷讓他們安靜地各玩各的而不會去幫助解決問題,這時候幼兒主動進行合作交往的意識也就逐漸變淡了,同時幼兒在困難面前也會逐漸減少對同伴的求助,甚至在周圍同伴遇到困難時不會主動去幫忙。久而久之,幼兒在一起游戲時也更多是以平行游戲的方式為主,而不是合作游戲。
三、培養(yǎng)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策略
家庭、幼兒教師和社區(qū)作為幼兒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的主要場所,加強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它們之間的互相配合。
(一)家庭方面
幼兒的意識與行為發(fā)展與家庭環(huán)境有著直接聯(lián)系,為此家長要不斷了解適合幼兒各方面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尤其要了解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發(fā)展特點,轉變過度保護孩子而不讓孩子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想法。家長要清楚地認識到必要的同齡人之間的合作交往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要鼓勵幼兒積極與同伴合作交往,讓幼兒不斷產生合作的意識。
(二)幼兒教師方面
幼兒教師通過觀察幼兒日常合作行為過程中的表現(xiàn)組織一些相應的合作游戲活動,以此不斷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1.通過游戲激發(fā)合作行為的產生。教師可在進行區(qū)角游戲活動過程中讓幼兒自己選擇合作伙伴參與各個區(qū)角的游戲活動,并進行交流和討論選擇最佳游戲活動方案。例如,在建構區(qū)以“公園”為主題搭建積木時,要引導幼兒不斷進行商量、嘗試,可引導幼兒進行討論:“我們可以用什么樣形狀的積木來搭建噴水池、雕塑?”通過與幼兒和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商討、嘗試,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方案,再通過投票選出最合適的搭建方案。
2.提供不同難度的合作活動。教師在日常游戲活動中可以制定計劃組織幼兒進行合作活動,如在建構區(qū)教師給出造型名稱讓幼兒共同搭建積木來完成;在圖書區(qū)幼兒共同合作表演故事內容;在科學區(qū)幼兒合作共同探索科學的奧秘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之間通過不斷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其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社區(qū)方面
在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方面,社區(qū)可以在社區(qū)活動場所中提供給幼兒使用并且需要合作的器械玩具;每逢寒暑假以及節(jié)假日,社區(qū)可以舉辦一些合作游戲活動,以便社區(qū)的所有幼兒聚到一起以合作的形式參與游戲,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愉悅,同時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四)幼兒自身方面
幼兒要不斷提高對合作的認知程度,可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感受合作行為帶給自己心理上的愉悅,例如教師可在游戲活動過程中故意制造困難讓幼兒通過與同伴之間進行合作處理解決困難,刺激幼兒的社會認知,讓幼兒切身感受到合作行為帶來的內心滿足感,從而經常性地主動進行合作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注釋:
i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知道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于2012年10月9日正式頒布。
【參考文獻】
[1]李幼穗,張麗玲,戴斌榮.兒童合作策略水平發(fā)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0.
[2]陳琴,潘麗娟. 幼兒合作認知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學心探,2002.
[3]陳琴. 4-6歲兒童合作行為認知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
[4]梁心潔.幼兒合作行為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尚云麗.利用合作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一個倒返實驗的個案研究[M].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
[6]喻小琴.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