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論述解決問題的策略,包括巧設問題,推進學生的探究;注重指導策略,促進學生的探究;拓展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探究式學習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A-0032-02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維發(fā)展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要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真正落實探究式學習,教師不但要找出存在的問題,還要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下面,筆者將自己的實踐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存在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探究式學習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不合理。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設計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很重要、很關鍵的。如果設計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會無從下手,如果難度太小,學生不需要思考、探究就解決了,都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第二,探究學習過程流于形式。有的教師雖然精心設計了探究問題,但留給學生思考探究的時間太短,不重視學生的交流展示,導致探究學習的效率低下。有的教師給學生留了足夠的時間,但很多時候只讓學生自行探究,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造成課堂教學缺乏調控,導致探究學習效果不明顯。
第三,探究學習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有的教師在給學生分組和分工方面欠缺技巧,學優(yōu)生往往占據(jù)主導地位,潛力生缺少表現(xiàn)的機會,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只關注學生得出的答案和結果,而不夠重視學生的錯誤和思維過程,缺乏必要的反饋,導致有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思考的深度不夠,出現(xiàn)探究學習不深入的情況。
二、解決策略
(一)巧設問題,推進學生的探究
1.設計的問題要觸及數(shù)學的本質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往往是圍繞“問題”展開探究學習,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提出的“問題”不僅要能夠指向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還要能夠指向數(shù)學本質,凸顯學習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發(fā)展數(shù)學能力。例如,教學《方程的意義》(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方程”這個定義的內涵、外延?!昂形粗獢?shù)”“等式”是方程的重要內涵,學生很容易理解諸如x+40=120、3x=60等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但是,不少學生對概念中的“未知數(shù)”理解不透徹,認為未知數(shù)只能用x表示,從而進入認知誤區(qū)。所以,除用教材中現(xiàn)成的案例進行講解,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材料,如y+50=100、z÷4=20、90+2x=70×2、30+40=70、90+60=100+50等,然后設計問題:“請你按照一定的標準給它們分類?!睂W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后能分類(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歸為一類,沒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歸為一類),從而歸納得出“未知數(shù)”“等式”這兩個重要的方程因素,“未知數(shù)”可以是x、y甚至z等,進而對“未知數(shù)”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這樣一來,學生也就探究到了“方程”這個概念的本質內涵。
2.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和面向全體學生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只要具備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空間,還要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生發(fā)新的問題,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究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思考、有所收獲。如教學《比值的意義》(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師可先呈現(xiàn)兩張照片,這兩張照片的長、寬都不相同,但是長與寬的比值相同,讓學生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然后,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或現(xiàn)象是數(shù)字變化了,但比值是不變的?”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例子來交流討論。有的學生說:“操場上和教室里的兩面國旗雖然大小不一樣,但是長與寬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3比2。”有的學生說:“可以把一張照片放大,放大前后其長與寬的比值是不變的?!薄槍W生所列出的例子,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什么發(fā)生了改變?什么是不變的?”讓學生體會到:雖然量變了,但比值存在不變的關系。教學到這里,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請你結合列出的現(xiàn)象或事例,畫出相應的圖形,然后用比表示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弊寣W生進一步探究,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在學生畫圖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比的2個數(shù)字分別代表什么?”然后,請畫圖的學生對比圖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可以是同一類型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不同類型的數(shù)量,但數(shù)量與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是不變的,這個沒有發(fā)生改變的關系就是它們的比例關系。只要歸納得出這一結論,學生的感性認知就會變得豐富,對概念的提煉和歸納更準確。
(二)注重指導策略,促進學生的探究
1.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和必要的方法指導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存在差別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狀況和“意外”,教師要給學生留夠探究的時間,確保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探究任務,使探究式教學真實有效。在實際教學中,分小組探究是比較常用的方式,但小組探究學習情況到底如何,很多教師其實是不清楚的。因此,教師應注意觀察各個小組的探究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沒有按活動要求進行探究的小組,要及時糾正他們;若某一個小組的探究能力比較弱,要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告訴他們探究的步驟;遇上探究進行到一半開展不下去的小組,要給他們適當?shù)狞c撥、誘導,使他們的探究學習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2.注重用追問推進學生的探究學習
當學生完成探究任務得出結論并進行展示交流時,教師的追問必要且重要,因為追問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到位和透徹,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追問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如教學《平行與垂直》(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時,教師可出示如下圖形:
然后,提出問題:“請將這些圖形進行分類?!睂W生的分類有很多,標準也不一樣。在學生已分類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詳細分類呈現(xiàn)出來,然后追問:“哪位同學能夠在這些分類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分類?”因為有比較詳細的分類,所以學生只需要思考不同的分類即可,這能夠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學生經(jīng)過觀察、討論、分析,最后歸納得出結論: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平行或相交。可見,對學生的探究成果,教師的追問要能促進學生繼續(xù)探究,以確保探究教學的良好成效。
(三)拓展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當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后,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適當設計一些有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拓展性的問題可以是橫向拓展,也可以是縱向拓展,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應用意識,提高解題能力。例如,學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具有橫向拓展性的問題,如:“假如是3個數(shù)字相乘,或者多個數(shù)字相乘,隨意變換2個乘數(shù)的位置,積是不是不變?”教師還可以提出具有縱向拓展性的問題,如:“乘法有交換律,其他計算方法是不是也有交換定律呢?”“除了整數(shù)乘法交換律,如果將整數(shù)換成小數(shù)、分數(shù),乘法交換律還通用嗎?”教師提出的這些拓展問題,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觀察能力、對比能力和推理能力,積累數(shù)學學習經(jīng)驗,促進遷移探究。
探究式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學時,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學情提出能夠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問題,循序漸進地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
作者簡介:黃潔梅(1983— ),女,漢族,廣西興業(yè)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