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秀
【摘? 要】 傳統(tǒng)的教學都是“先教后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上,導致教學效率不高。這種固定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們的思想,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適合新課程理念的“先學后教”,強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由封閉課堂轉變?yōu)殚_放課堂,使課堂教學重心前移。要想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現(xiàn)代化人才,就必須要實現(xiàn)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敖獭薄皩W”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自主性、獨創(chuàng)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新課程改革徹底改變了這種教學方式,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先學后教”呢?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進行以下的嘗試:
一、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把學生擺在第一位
“先學”中的“先”字,其含義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希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要先入為主,主動探究。以自主學習、生生合作等方式,為“課堂教學”建構一個前置性平臺。
“后教”中的“后”字則更是對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絕對權威的弱化,其更多的是強調教師要轉變角色,走下講臺,以服務者、促進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打破以往老師教學生學,老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僵化的教學模式。
“以學定教”是根據語文教學中的知識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策略。
“以學定教”中的“學”指的是與學生發(fā)展有關的內容,諸如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等?!敖獭敝傅氖桥c教師的教學活動有關的內容,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教學效果等?!敖獭笔墙⒃趯W生自主學習新知,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在自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作適時、適當?shù)囊龑?、點撥,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時間有效運用、高效運用,從而避免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二、“先學后教,教學互導”,激發(fā)學習潛能
“先學后教,教學互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五步:
第一步:課前預習自學,根據年級的不同,對學生的預習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級主要讀通課文,標劃好自然段,嘗試自學認識生字。中年級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題或根據老師提供的問題進行閱讀,并進行初步的質疑和標注;高年級則在中年級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初步分析,并談自己的感受。最能讓學生在預習時能得到干貨的,就是老師根據每一課的學習目標制作預習題卡,讓學生在預習時完成預習題卡。
第二步:檢查預習、鞏固預習,重在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引導學生根據預習問題再次進行嘗試性自學,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集體研討,主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突出思考的習慣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在操作中,緊扣預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研討,教師適當引導,落實以學定教,進行合作釋疑,這是重點。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難點、易錯點、興趣點,并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點進行有機結合,做到“三不講”,學生沒有充分預習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交流能解決的不講。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三學會三養(yǎng)成”(學會自學、學會獨立思考、學會交流與思考,養(yǎng)成參與課堂討論,傾聽老師和同學意見,并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
第四步:檢測鞏固,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
首先,教師在每次新授課之前,都要安排預習內容,提出預習要求,設計自主探究的題目,要求預習任務具體化,如在教學西師版五年級語文《母雞》這一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預習題卡:1. 讀課文,明題意。我讀了(? )遍課文,我知道了本文作者是(
),描寫的對象是( ??)。全文共有(? )個自然段。2. 在課文中標出“驚恐、嘎嘎、顫顫巍巍、如怨如訴、警戒、凄慘、尖銳等詞”,并結合上下文或查工具書,寫出它們的意思。3. 把多音字“沒、累”整理在課本上。4. 寫一寫難寫易錯的生字詞。5. 課文初體會:全文寫的是一只母雞____、____、____雞雛的故事,贊揚了母雞的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6. 我把不明白的問題記在了課本上。這樣以題引領預習,使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并將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利用上課5分鐘的時間,檢查學生對生字詞以及課文朗讀的檢查,夯實生字詞的基礎。然后再根據預習中的其他內容進行簡短的再次自學,目的是為集體研討打基礎,為小組交流做準備。其次,集體研討,本組內進行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研討情況進行引導,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情感的升華以及對內容的內化,達成學習的目標。最后,反饋矯正,鞏固所學。
三、“以教導學,以學促教”,促進學生互動學習
“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已經超前先學了,那么怎樣以教導學,以學促教?
1. 要建立課堂教學新常規(guī)。這是一種有別于舊常規(guī)的壓抑、嚴整、呆板的課堂制度。它以學生精神放松,形體自如,活中有序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允許學生發(fā)言不舉手,先上就上,各抒己見,并學會傾聽,快速思考。學會補充、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引起學生學習意向。創(chuàng)設學生認知沖突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欲望,讓思維擦出火花,讓矛盾碰撞,使學生積極加入有意義學習行列。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個性自主張揚,煥發(fā)思辯活力,從中汲取他人的觀點為我所用,激活學生挑戰(zhàn)、迎戰(zhàn)的能力。
3. 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式。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現(xiàn)自我,表達自己的行為,表述自己的認知,表演自己的創(chuàng)作,滿足學生表現(xiàn)欲望。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讓”為“促”,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
4. 提供必要的幫助。當學生思維沒有方向時,給予指點迷津,確立航標;當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鋪路架橋,糾正錯誤;當學生思維外放時,給予正面牽引,把握教材;當學生思維定勢時,給予側向、發(fā)散的啟發(fā);在學生思維“山窮水盡”時,給個“柳暗花明”的啟示。
5. 把球拋給學生,促進交往互動。創(chuàng)設機會,把球拋給學生,也讓教師多說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裝裝無知和愚笨,讓學生多些互動,多些探究。課堂教學中注重以活動促開放,以開放促發(fā)展,通過活動提升學生交往能力?;涌煞譃閹熒?,讓教師做個“平等中的首席”;生生互動,讓出機會,讓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生本互動,引導學生與書本(教材)交流,回到文本中再認知,再發(fā)現(xiàn)。
綜上所述,“先學后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實際上蘊含的理念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像教練一樣對學生給予及時的引導、指正。如果教師指導自學不得法,精講中抓不著要領, 先學后教的效果就成問題。我覺得:只有真正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守贛. 語文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
[2] 李艷.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途徑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