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快樂作文”就是讓學生在“樂”中尋找寫作素材,在習作中抒發(fā)“真情”,通過閱讀積累,讓孩子“能說樂寫”,在賞評互評中,樂于寫作,提升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快樂作文;樂中取材;抒發(fā)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同時也能鍛煉孩子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感知、找不到寫作素材,往往會對作文產(chǎn)生畏難情緒。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中心,以此逐步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激發(fā)孩子寫作情趣,引導他們快樂作文,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快樂作文”就是讓學生在“樂”中尋找寫作素材,在習作中抒發(fā)“真情”,通過閱讀積累,讓孩子“能說樂寫”,在賞評互評中,取長補短,提高寫作水平。
一、 觀察生活、樂中選擇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再現(xiàn)。只有善于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學生才會樂于表達、有事可寫。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1《我的春游建議》,其實是一篇寫景、寫活動的作文,作文前,我先激發(fā)孩子們寫作的興趣:“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見寫出來,誰的理由充分,我們就去那里春游”,然后布置學生去觀察、尋找身邊景色美,活動豐富適合春游的地點。學生有著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便會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去尋找寫作素材。
習作的內(nèi)容源于生活、樂于體驗生活、善于觀察生活十分重要。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樂園。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當孩子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大自然也饋贈給他們寫作的素材、寫作的靈感。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3《我的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我提前一周舉行了一次綜合實踐討論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參加了哪些綜合實踐活動,在每次活動中有什么有趣的發(fā)現(xiàn)、有趣的故事。學生個個談得津津有味,從而引出本次作文訓練的內(nèi)容,讓學生進一步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發(fā)現(xiàn)里面的奧秘,并找一找這些奧秘的答案。通過一周的觀察,學生們還真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事情,如螞蟻是靠嗅覺認路、荷葉上的水總是會變成晶瑩的小珠子等等。學生們交流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也通過自己查閱的資料找到了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大自然是個奇妙的大課堂,里面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用心觀察那里的鳥語花香、飛禽走獸、風雨雷電……學生就會把自身潛在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二、 傾吐心聲、樂于抒發(fā)真情
在生活中“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更能讓人印象深刻,讓人難以忘懷。孩子們充分感受生活,訴說生活中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他們的情感體驗就會源源不斷地從心里流露出來,流于筆端的語言自然而然也就充滿著靈性。如在一次小練筆中我布置了這樣一個習作練習:晚上每個同學為自己的媽媽洗一次腳,記錄下洗腳的過程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讓老師感受到你們對媽媽的愛。第二天的交流時,孩子們樸實的語言,真情的表達,讓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真切感人的溫馨場面。其中一個學生的習作《第一次給媽媽洗腳》,片段如下:吃過飯后,媽媽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我拿出腳盆,倒上熱水。我湊在媽媽的耳邊,神秘地說:“媽媽,我要給你洗腳?!眿寢屄犃耍仁且汇?,接著撲哧一笑:“這太陽是打西邊出來了?!蔽艺J真地說:“以前都是你幫我洗腳,今天我要為你洗腳!”我連忙幫媽媽把褲腿卷上去,脫掉襪子,將媽媽的腳輕輕地放進腳盆里,邊洗邊按摩。洗完后,我用毛巾仔細幫媽媽把腳擦干。我抬頭望了望媽媽,她的臉上樂開了花,我沖媽媽做了個鬼臉:“媽媽,我是不是長大了”……這樣的作文來源于生活的感悟,寫出了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學生練習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不是教他們學會一種訣竅,能夠收集空話,像搭七巧板那樣拼湊成篇?!薄白尯⒆觾A吐心聲、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這一技能的最好體現(xiàn)。
三、 課外閱讀、樂于創(chuàng)新題材
要想豐富孩子們的寫作素材、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大量的課外閱讀則顯得十分重要。但是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內(nèi)閱讀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閱讀面的開拓,學生缺乏閱讀積累,在作文題材的選擇上就會顯得有些狹隘,創(chuàng)新不夠。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結(jié)構(gòu)、閱讀興趣,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的閱讀書目,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如:統(tǒng)一利用時間對整本書的閱讀進行指導,開展一些讀書沙龍活動等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方法,為創(chuàng)新寫作題材做好鋪墊作用。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的時候,還要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好習慣,及時摘抄或記錄心得體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有了一定的積累,再掌握一些寫作的方法,便有話可說,樂于寫作。
四、 賞評互評、樂于取長補短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內(nèi)心最深層的需求就是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教師的鼓勵會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產(chǎn)生寫作的興趣和動力。所謂“賞評”就是充分肯定孩子的作文,就算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挖掘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勞動”之樂,樂于作文。如在課堂中朗讀并欣賞自己的作文;在評語中充分肯定文章的優(yōu)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個句子,都要放大表揚,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fā)他們習作的興趣;定期展示優(yōu)秀作文,把每次作文佳篇、佳段、佳句等收集起來張貼展覽。學生們看到自己的文章能成為范文與同學交流,會感到異常高興和自豪,從而充分感受寫作的樂趣。
“互評”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相互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yǎng)學生欣賞作文的能力以及修改作文的習慣。這樣可以消除學生抵制寫作文的情緒,在別人的作文中取長補短,讓學生認識到修改、重寫作文,不再是對自己的懲罰,而是新的挑戰(zhàn)。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激發(fā)學生寫作情趣出發(fā),讓學生觀察生活、樂中取材,感受生活、樂于表達,豐富閱讀、樂于創(chuàng)新,賞評互評、取長補短,使學生嘗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從內(nèi)心深處喜歡上寫作,讓學生把寫作當成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張紅梅,朱丹,主編,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