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銀兒 吳云
摘 要:觀察能力是小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是學生初步認識世界和自然事物、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能力??茖W觀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事物的欲望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覺進入科學學習活動當中,令其主動發(fā)現(xiàn)、提出、探索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水平,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基于多年教學經驗,就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幾點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科學學科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的“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欲和好奇心,讓其主動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樹立起學習科學知識的信心,為小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科學知識的意識打下堅實基礎。那么,具體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選擇易于觀察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所謂觀察,簡單來講就是讓學生用眼睛去看,去留心周圍的事物,時時注意進行遠“觀”近“察”,并將其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周圍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的能力,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身邊多姿多彩的美。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選擇鮮明的觀察目標,讓學生從最真實最新鮮的觀察事物中“汲取營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鮮明觀察目標之時,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心理發(fā)展特征和興趣愛好等,選擇恰當?shù)挠^察時機和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活動,并從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和弱項入手加強指導,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學《校園的樹木》一課時,為方便學生觀察樹木,在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多種具有特色的樹木,如梧桐樹、銀杏樹、槐樹、楊樹、柳樹、石榴樹等,讓學生進行認識,并觀察其特點,進而在其中選擇校園里所包含的樹木種類,讓學生先從樹木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進行觀察,用凝練的語言描述所觀察的樹木,并關注樹木的變化形態(tài),做到客觀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選擇從樹木上最顯眼的葉子出發(fā),進行觀察活動,葉子的形狀、紋路、大小等都有所不同,通過這樣細致的觀察,學生除了掌握葉子的外形特點外,還能夠有效分辨出校園樹木屬于哪個種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除此之外,在條件允許時,筆者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親自看開放的桃花、發(fā)芽的柳樹,幫助學生了解桃花的萼片、柳樹的枝條,讓學生觀察、感悟春天,讓學生參與觀察過程,體會科學探索的樂趣。
二、多感官協(xié)作,讓觀察更細致
觀察的過程實質就是用感官接觸外部事物的過程。上帝既然賜予人類眼、耳、口、鼻等感官,就應當合理運用,發(fā)揮其功能,以便更好地觀察、學習和認知新事物。所以,科學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如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皮膚的觸覺、舌頭的味覺、鼻子的嗅覺等,多種感官協(xié)作,從而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比如,在學習《土壤里有什么》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土壤,筆者發(fā)動學生主動到田野中掬一捧土壤,帶回課堂進行觀察,筆者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土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肉眼去觀察所帶土壤的顏色、聞一聞土壤的氣味、捻一捻土壤的粗細,再讓學生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去仔細觀察土壤,幫助學生形成土壤里有什么的科學概念。接著讓學生把土壤放在水里,先觀察現(xiàn)象之后,再用小木棍攪動,待靜止之后觀察土壤,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進而幫助學生驗證試驗猜測,得出正確結論。此外,筆者還提醒學生在觀察任何事物之時,都不能僅僅局限于用“眼睛”去看,還要懂得發(fā)揮自己感官的優(yōu)勢,多方觀察,多方探索,從而認知更多的事物,便于學生觀察得更完整、更細致、更透徹,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觀察中記錄,讓觀察更準確
筆者認為一項完整的科學活動,離不開細致的觀察、縝密的記錄和整理。用眼觀察,用心記錄,成為檢驗觀察成果的重要標準。只有邊觀察、邊記錄,才能保證相關數(shù)據(jù)、現(xiàn)象更準確、更可信,即觀察和記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記錄何談觀察的有效性。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中好多學生雖然觀察得很細致,但是卻不會記錄觀察結果。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強的記憶力也會衰退,唯有記錄才是永恒的。所以,筆者經常提醒,在觀察的時候,要將整個觀察過程當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要做到“整體記錄”。所謂整體記錄就是,首先,標注觀察的主人公(自身或者自己和其他人)、觀察的時間、觀察的地點;其次,觀察的事物是什么,觀察到什么表象,現(xiàn)象是否存在變量關系,如數(shù)量增多還是減少,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為了讓觀察更具有說服力,還可以提醒學生將一些植物樹葉、植物表皮以及相應的現(xiàn)象輪廓刻畫下來,還可以在記錄本上放入一些標本,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將不認識的生物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才能讓學生觀察得更準確、更全面。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至關重要。觀察是開展科學活動的基本前提,只有觀察入微,才能為后期的假設、比較、分析以及歸納和總結等科學步驟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科學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偉忠.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以《觀察螞蟻》一課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盧小燕.小學科學觀察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科學大眾,2008(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