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理解的構建。歷史理解是全面理解和認識過去的思想方法,是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歷史理解的內涵應從史學本體論、史學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等三個維度進行建構。史學本體論居于主導地位,史學本體論和史學認識論是史學方法論的基礎。歷史理解的目標指向必然從基于事實的探究走向敞現關系和意義的理解,主要包括歷史事實的澄清與建構、歷史敘事的理解與辨析、歷史價值的追問與闡發(fā)三個互相聯系、逐層遞進的目標。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理解;內涵本質;目標教學
歷史理解從根本上說是研究和認識歷史的基礎性的能力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理論和方法體系的重要內容,對其內涵的闡釋可以從歷史學科理論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發(fā),即歷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一、歷史理解的內涵闡釋
(一)作為史學本體論的歷史理解
史學本體論是指關于社會歷史過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的認識,其任務在于解決主客體誰為歷史認識的對象的本源問題。歷史是可以理解的,這正是由歷史自身的存在本質決定的。人們對歷史的根本看法和觀點的不同,影響著對歷史的認識,從而產生不同的歷史理解。如歷史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世界本源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導致它們對世界解釋的差別;對于歷史有無規(guī)律可循,歷史過程本質上是決定論的還是非決定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如何等問題觀點的不同,所建立的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也截然不同。從史學本體論的視角進行歷史理解,需要探尋歷史的本質規(guī)律,從歷史進程中把握歷史的本質。
(二)作為史學認識論的歷史理解
史學認識論是關于歷史認識——既包括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也包括關于一般歷史過程性質和特點的總的認識,即史學本體論方面的認識。這涉及如何認識歷史研究中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對歷史研究基本方法和理論體系的態(tài)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判斷標準等等。歷史認識論的關鍵是解決歷史認識主體是否能夠認識作為對象的歷史或客觀實在的“過去存在”能否成為認識對象而被認識的歷史可知性問題。歷史認識論視角的歷史理解,要求從歷史認識的基本史觀出發(fā),運用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
(三)作為史學方法論的歷史理解
史學方法論是歷史學科研究過程中具體方法的運用,是解決歷史認識主客體之間如何發(fā)生關系、如何實現相互結合的現實問題,實質上體現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機制。由于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歷史理解往往走向不同的方向,呈現出多元的解釋,有時甚至相互矛盾,但總體上說,多種方法的運用,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歷史理解。
二、建構歷史理解的目標維度
面對歷史現象或者研究歷史問題時,必然從基于事實的探究走向基于關系和意義的理解。由此,歷史理解的對象也就自然包括相互遞進的三個層次:一是過去發(fā)生過的歷史事實;二是歷史研究者對過去歷史事實進行一定的重構后的結構化、關系化的歷史;三是對歷史事實的解讀以及對歷史意義的體悟。歷史研究的任務就是從上述三個層次出發(fā),探尋歷史研究對象的本質,獲得對歷史研究的規(guī)律性分析,形成認識歷史的系統化觀點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導歷史認識的實踐?!皬娬{熟練理解過去生活的多樣性、差異性和獨特性,連續(xù)性和變遷性的相互關系,歷史事件與發(fā)展趨勢的多元因果等”.因此,歷史理解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幾個互相聯系、逐層遞進的維度。
(一)歷史事實的澄清與建構
澄清事實是歷史研究的起點。對于歷史教學來說,一般是先了解事實,然后尋求對事實的理解,建立史實的關聯,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在獲取歷史史實的過程中,史料是歷史研究的主要依據,但史料本身是無序和雜亂的,需要研究者去選擇、甄別、整理和解讀,哪些史料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如何解讀這些史料,必須服從于研究者的主觀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是基于客觀存在的史料建構出來的,是被置于某種描述之下的事件。
(二)歷史敘事的理解與辨析
掌握歷史史實僅僅是歷史研究的一步,探究歷史事實,理解歷史原因與結果的關系,通過類比與辨析,才能獲得全面的歷史認識,歷史理解就是要找出這種不同背后的東西。例如,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陳獨秀提出“打到孔家店”,袁世凱“尊孔復古”,孔子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遭遇,需要他以不同的形象出現的時候他就變成了“希望變成的樣子”。這需要我們置身過去的歷史之中,關照今天的時代之需,理解過去并建構今天我們對孔子思想的理解。
(三)歷史價值的追問與闡發(fā)
對歷史價值的追問滲透在歷史研究的全過程,在探究史實中受價值規(guī)約,在建立歷史關聯、建構歷史敘事時需要價值紐帶,在建構歷史意義時受價值牽引。具體說,對歷史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滲透著研究者的主觀目的,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用什么材料都受價值的規(guī)約;對歷史敘事文本的解讀也同樣需要從當時人們的情感、態(tài)度、信念等角度去把握,從歷史研究者本身持有的目的去理解;歷史研究要闡發(fā)的意義同樣指向人們預設的價值,寄托著人類的審美追求和對未來的希冀。這樣,無論歷史研究者研究歷史還是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歷史,都需要在過去與現在與未來之間建立起聯系,獲得關于現在和未來的啟示,這是歷史學科的價值所在。
所有的歷史之中都蘊含著人類活動的意味、意圖、想象和信念,為了今天或者明天的目的歷史理解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一種創(chuàng)造的行為,其目標是在不同文化語境和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下實現求同存異,獲得更高層次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是真正實在的人,即永恒個性化的精神的作品。歷史研究需要從社會存在出發(fā),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結合起來,準確把握特定時代人類的精神狀況,理解時代的文化精神。這需要從美學視角賦予歷史新的意義,讓人們從歷史中獲得精神滋養(yǎng),理解生命的價值,找到不斷超越自我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J].歷史教學,2018(7).
[2]龐卓恒.歷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J].歷史研究,2018(4).
作者簡介:
郝王鵬,山西省呂梁市,山西省呂梁高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