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彩蓮
摘 ?要:為了探索在微視頻任務驅動下高校太極拳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實驗結果表明,協作學習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犹剿髡?,學生的心血管功能、身體素質、平衡能力等身體功能水平得到提高,基本技術套路更加熟練流暢,理論知識儲備與理解水平也獲得提升。學生真正體會到太極拳的完整性和實質,提高了習練健身效果。
關鍵詞:微視頻 ?高校 ?太極拳 ?協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186-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taijiquan on teaching effect driven by the micro-video task,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etc.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transforms students from passive recipients to active explorers, and students'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physical quality, balance ability and other physical functions are improved, basic technical routines are more proficient and fluent, and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serve and understanding level are also improved. The students realized the integrity and essence of taijiquan and improved the effect of exercise and fitness.
Key Words: Micro-vide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ijiqua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教育改革的工作方針明確指出教育需要以人為本。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被強調,因此傳統課堂不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伴隨著教育理論的不斷豐富,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與此同時,教師、學習者之間的角色關系成為教育理論中不斷研究探討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高校體育教育被賦予重要的時代使命,從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能力5個方面進行教學目標設定。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仍然保留著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和帶有過去特定時代特征的教學方法。
在太極拳教學中,學生在初選太極拳課時的興趣性很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卻逐漸對太極拳課程內容失去了興趣?,F階段太極拳普修教學具有技術動作多,技巧高、授課時數少、方法使用陳舊等弊端。同時由于普通高校學生自身身體協調性相對較差,練習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對太極拳存在一些膚淺或錯誤的認識,往往感受不到太極拳的本質及功能價值,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如果繼續(xù)采用傳統陳舊的觀念和方法,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自學能力,而且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轉變太極拳普修教學思想和革新教學方法與理念是改善太極拳教學瓶頸的必經之路。由于協作學習教學模式是目前主流的教學模式之一。當今教育研究的關注重心已經從個體知識的構建轉移到群體知識的構建。因此本文嘗試在微視頻環(huán)境中把協作學習法應用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以提高太極拳的教學效果,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文化。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該校普通專業(yè)一年級選修24式太極拳的女生。隨機選取2個班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學生人數36人,對照組學生人數為34人。研究對象年齡、身高、體重等基本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上查閱了近20年來有關高校太極拳教學、微課、微視頻等相關學術期刊、書籍文獻,全面了解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tài),為本文的分析、討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2.2 專家訪談法
本研究走訪了北京市部分高校從事太極拳一線教學的專家、學者,針對簡化太極拳課堂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手段的設計與實際操作的相關問題,對專家進行咨詢,為設計最優(yōu)化提供建議。
1.2.3 協作學習實驗法
(1)實驗步驟。
本文的實驗步驟依次為實驗班級確定、進行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控制、實驗結果判定、實驗結果收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論總結、提出建議。
(2)教學實驗時間、地點安排。
實驗時間:2018年3~6月,每周2學時,共計16周32學時。
實驗地點:該校武術房。
(3)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實驗設計。
基于微視頻的協作學習教學模式中主要包含:確定太極拳學習協作階段任務、實驗分組、分組太極拳學習探索活動、拍制小組微視頻、課上展示微視頻作品、組間評價微視頻作品、太極拳最終意義構建。
實驗班教學流程:將簡化太極拳劃分為八小節(jié),第1~2周,太極拳基本動作,即手型、手法、基本步法、素質練習。第3~6周教師課前確定每節(jié)課協作任務,布置課外作業(yè),實驗班學生分組進行課前預習活動,每周一節(jié)動作。第一節(jié),起勢——白鶴亮翅;第二節(jié),摟膝拗步——左右倒卷朧;第三節(jié),左攬雀尾——右攬雀尾;第四節(jié),單鞭——單鞭。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動作細節(jié)、呼吸方法、攻防含義,完成小組知識自加工,拍攝小組同學練習視頻,于下周課堂教學前15min進行展示,教師組織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小組成員根據教師的引導,完成意義構建。教師突出重點、難點的教學,組內練習技術動作,集體糾錯和個人糾錯相結合,鞏固本節(jié)課太極拳新授動作,組間進行階段評價,復習上節(jié)課技術動作,素質練習。第7周復習前面所學前半段技術動作,素質練習。第8~11周,學習后半段技術動作,第五節(jié),高探馬——轉身左蹬腳;第六節(jié),左下式獨立——右下式獨立;第七節(jié),左右穿梭——閃通臂;第八節(jié),轉身搬攔錘——收勢。素質練習。流程如第3~6周。第12周復習前面所學后半段技術動作。第13~14周復習全套技術動作。第15周素質考核。第16周太極拳技術考核。
對照班教學流程:第1~2周,太極拳基本動作,即手型、手法、基本步法、素質練習。第3~6周,每周一節(jié)動作。教學內容同實驗組第一節(jié)至第四節(jié)。練習技術動作,集體糾錯和個人糾錯相結合,鞏固本節(jié)課太極拳新授動作,復習上節(jié)課技術動作,素質練習。第7周復習前面所學前半段技術動作,素質練習。第8~11周,學習后半段技術動作,教學內容同實驗組第五節(jié)至第八節(jié),素質練習。第12周復習前面所學后半段技術動作。第13~14周復習全套技術動作。第15周素質考核。第16周太極拳技術考核。
實驗控制:在本次實驗前所有研究對象均沒有接受過任何太極拳專業(yè)鍛煉指導,沒有接受過太極拳方面的教育。教學內容均為24式太極拳,教學進度、上課學時、每次課練習的時間、教學環(huán)境、條件、場地等均保持一致。教學內容完成后進行測試,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測試的成績評分標準一致,由該校3名武術專業(yè)教師擔任考核技評小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打亂班級順序,重新排序,考核是在技評小組不知道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提下進行的。
實驗效果的測試指標如下。
①技術測試內容均為24式太極拳,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現場評分。評分標準為百分制,由3個方面組成,其中動作規(guī)格、技法的運用、基本拳理知識分別占50、25、25分。
②身體功能測試指標包括安靜心率(次/min),反映人體心血管功能;坐位體前屈(cm),反映柔韌性;立定跳遠(cm),反映下肢爆發(fā)力;仰臥起坐(次/min),反映腰腹力量;閉眼單腳站立(s)和閉眼圈內原地踏步(s),反映平衡能力。
其中閉眼單腳站立要求被試學生自然站立,雙手叉腰,閉上雙眼。測試教師發(fā)出“開始”口令后計時,被試學生抬起任意一只腳,支撐腿為優(yōu)勢腿,一旦支撐腳移動或抬起腳著地時則停表。
閉眼圈內原地踏步要求被試學生并腳站立在直徑為40cm的圓圈內,閉上雙眼,每分鐘以120步的頻率踏步,高度與腳踝部位等高,一旦任意一只腳踏出圓圈則停表。
③課外安排太極拳基本知識閉卷理論考試。
測試儀器:本文采用坐位體前屈測定器、秒表、米尺、脈搏測定器等進行身體機能能力的測定。
1.2.4 數理統計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運用SPSS 19.0和Excel XP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數據處理,求平均數、標準差,實驗結果進行t檢驗。
1.2.5 邏輯分析法
對所掌握的資料和實驗數據運用邏輯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判斷、分類、比較、歸納和演繹推理,得出客觀、準確的研究結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對象同質性統計學檢驗
為了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身體功能各項指標的初始水平,本文對身體功能中的心血管功能、身體素質、平衡能力等進行測試。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表2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起始身體功能水平并無顯著差異,符合隨機性和同質性,可以進行教學實驗。
2.2 基于微視頻的高校太極拳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分析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分為課上和課下兩部分。在進行實驗時,教師首先要設計協作任務,根據太極拳教學進度,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教材或者網絡的輔助完成個體對知識的初步理解,對此知識點形成初步認知,在團隊完成預習任務的基礎上,完成記錄視頻的拍攝,包括太極拳小節(jié)名稱、預習計劃編寫和預習學習活動過程。課前的協作學習主要是發(fā)生組內,屬于組內協作。課上的協作學習則是組間組內協作并存。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對本次教學目標知識做出解釋,然后進行視頻作品展示,學生交流學習體會,教師積極總結和示范正確動作,學生進行知識加工,群體進行知識加工,學生進入練習階段,組內組間相互協作,與同伴進行更深層面上的互動,采用互相輔導的協作學習模式,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解決疑難問題,促使信息匯聚,讓太極拳課堂成為學生集體思維的聚集地,集體糾錯和個人糾錯相結合,學生最終形成完整動作的意義構建。
協作學習比較傳統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大規(guī)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此階段的協作學習中起到的是啟發(fā)、引導的作用。教師在協作學習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及時判斷,對每周的課堂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在學生進行預習學習活動計劃前,教師先利用演示等方法對目標知識做出闡釋。課下學生根據課上的學習以及教材的講解,對學習的目標知識點形成初步意義構建。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對目標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階段性總結,讓學生在下次課前預習過程進行反思,將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為上課有效學習做準備。
2.3 實驗后學生身體功能指標的統計分析
學生練習太極拳后,能明顯地感受和體會到了它對全身肌肉、關節(jié)的活動作用的調節(jié)作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各項身體功能指標上均差異顯著,檢驗結果見表3中實驗前后組內統計學檢驗。對實驗后2組學生組間差異性檢驗表明,實驗組學生除了立定跳遠指標外,在安靜心率和仰臥起坐2項指標上呈現非常顯著差異,在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閉眼圈內原地踏步3項指標中呈現顯著差異。
下面我們對各項測試指標進行分析,人的安靜心率隨著身體素質的增強會出現降低趨勢,太極拳練習要求學生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要參與運動,促進了血管的微循環(huán)與淋巴循環(huán),使支配與調節(jié)內臟各器官的交感神經興奮減弱,迷走神經興奮增強,加快了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臟1次泵血功能,從而會使學生的安靜心率減慢。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學生因為練習量大,安靜心率下降更為顯著。
體前屈是評定學生健康身體運動素質的指標,反映肢體柔韌性大小。太極拳運動可以提高學生的柔韌性,提高身體各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太極拳演練要求上下相隨、含胸拔背等,充分提高了肢體各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使身體各組織、關節(jié)的彈性和伸展能力得到加強。實驗組學生在習練太極拳時,通過對動作的揣摩和反復演練,身體各關節(jié)在拉伸方面優(yōu)于對照班。
2組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相比于鍛煉前,都有顯著增長,說明太極拳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下肢肌肉力量。在太極拳練習中,人體下肢始終處于半蹲狀態(tài),支撐腿承受的負荷相對較大,同時下肢肌肉多數處于收縮與舒張的交替狀態(tài),這種肌肉做功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下肢肌肉力量的增長。雖然實驗后2組學生下肢肌肉力量都得到了增長,但組間檢驗沒有顯著性差異。
實驗后2組學生仰臥起坐測試成績有顯著性增加,說明太極拳可以增加學生的腰腹肌力量。太極拳練習中要求練習者的動作幅度較大,上身始終保持直立狀態(tài),腰腹肌在始終處于收縮用力狀態(tài)下,核心力量所需肌肉得到較好的鍛煉,有利于腰腹肌力量素質指標的改善。2組學生組間檢驗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學生的腰腹肌力量的提高更為明顯。
平衡功能是指身體能自動調整并維持姿勢的能力。太極拳練習時要求重心在兩腿間來回移動,單腿支撐身體重量時較多,這就要求身體要保持平衡,如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等,以及虛步動作都強調了支撐腿的平衡性和穩(wěn)定性,太極拳要求手、眼、身法、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以意念支配身體的運動,提高了神經系統的敏感度,這對身體的平衡也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2組學生在太極拳習練后,閉眼單足立、閉眼圈內原地踏步指標的前后比較均有顯著差異,實驗組提高幅度更大。
2.4 實驗組和對照組太極拳技術考核成績統計學分析
對2組學生的太極拳套路技能進行考核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所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把技法的運用(25分)、動作規(guī)格(50分)、基本拳理知識(25分)三部分作為太極拳套路技能考核內容。
從表4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太極拳動作的學習。然而,受不同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參與協作學習的學生期末成績得分與傳統教學組學生的期末得分差異非常顯著。實驗組的學生的平均得分為84.70分,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學生們可準確熟練地跟著音樂完成全套動作,并可以將太極拳的特點較為明顯地表達出來;而傳統教學班的學生的平均得分為77.76分,屬于中等水平,學生們可以準確且熟練的完成動作的演練,但是在太極拳神韻及其特點的表達上較實驗組相比存在整體性的欠缺。這說明實驗組學生在教學中,在拍攝微視頻的主題目標下,充分發(fā)揮主人翁的精神,主動了解和探究關于教學內容的基本常識,能夠積極參加到學習中,敢于學習和嘗試新的動作,獲得成功的體驗,并通過學習建立良好的協作意識及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適應能力。
2.5 協作教學對太極拳理論成績的影響與分析
太極拳是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太極拳理論教學是教學實驗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太極拳課堂教學必須貫穿太極拳理論文化內容的學習,當代大學生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太極拳運動的歷史起源、理論演變和革新歷程,了解太極拳動作的意識內涵,明確太極拳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體操化練習,而是使練習者體驗太極拳拳理內涵和特色的養(yǎng)生作用。
理論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對太極拳動作名稱、手型與步型名稱、技術動作的攻防含義、技術動作的要求等內容。由表5中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學生理論知識儲備與理解明顯高于對照組,檢驗的結果表明2組學生太極拳理論成績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究其原因,傳統的太極拳教學和釆用協作學習模式的太極拳教學都強調學生對于太極拳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武術理論教學時往往是教學形式單一,都是教師“滿堂灌”,照本宣科,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對教材內容以外的知識點較少延伸。而實驗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去探尋太極拳的相關知識,以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把學生引入到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逐漸學會獨立地思考、分析、收集和歸納,自主構建太極拳拳理知識。從學生學習的心理角度分析,相對寬松和積極的協作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查找相關資料和書籍,解決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了太極拳素養(yǎng)。
3 ?結論與建議
(1)在微視頻任務驅動下太極拳協作學習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犹剿髡?,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使學生獲得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2)在太極拳教學中,采用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心血管功能、身體素質、平衡能力等身體功能水平,不但能準確、熟練地完成全套基本技術動作,而且可以明顯地表達太極拳的特點,學生理論知識儲備與理解水平獲得明顯提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太極拳的完整性和實質,提高了練習太極拳的健身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本實驗主要重點,體育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過程中進行適當的監(jiān)測與反饋是非常必要的,建議教師加強研究,做出積極性嘗試,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
(4)現代體育教育除了對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較高外,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對課堂內外的控制和組織能力以及教師對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習,提高現代教學綜合能力,以適應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路光.太極拳處方教學法對大學生健康素質的促進[J].搏擊·武術科學,2008(1):56-58.
[2] 方文利,席玉寶,劉應.多媒體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502-506.
[3] 王佑鎮(zhèn).協同學習環(huán)境中的知識建構及其社會網絡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6):28-34.
[4]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5] 桑守惠.論高校太極拳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中華武術(研究),2011(4):29-31.
[6] 張元馳,翟虎翔,趙懷玉.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32-33.
[7] 李迎.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4.
[8] 鄭蘭琴,梁妙.教師指導對協作學習效果影響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8):89-94.
[9] 鐘菊華,鄭健.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的困惑與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5):118-121.
[10]梁琪,王怡元.“攻防含義”在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應用效果的分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5(3):55-59,69.
[11]周洋.微視頻教學短片:價值、特征及創(chuàng)作流程[J].現代教育技術,2016(8):69-75.
[12]張枝尚,馬培艷,鄭偉.20周太極拳練習對青少年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101-105.
[13]白楊.基于微課的高校二十四式太極拳智慧課堂構建[J].青少年體育,2018(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