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鳳
【摘 要】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做好引導。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愛上語文學科的學習,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各種素養(yǎng)打基礎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會逐漸顯現(xiàn)出雛形,所以,在小學的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好作為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上好一堂語文課,幫助學生提升學科能力。那么,在具體的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具體的實踐呢?以下是我關于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一、將語文學科當成外語來學,從基礎開始落實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語文學科的教學當成國語的教學,更應該從外語的角度去教學。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語文的了解只停留在拼音上,而我們的漢字又是表意文字,所以很多的時候,低年級的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拼音到文字的轉換,更不要提寫句子了,很多的學生都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句子的書寫。一篇看圖寫話常常缺頭缺尾,斷句斷的位置不對,缺少標點符號等等,這類問題層出不窮。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都作為最基本的學生該具備的素養(yǎng),并不會給學生進行過多地講解,但這正是學生該階段的學習所缺乏的東西,是需要學習的部分。舉例說這樣一句學生寫的話:今天我跟著爸爸、和媽媽和我去公園玩。很明顯這是一個病句,但由于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生并不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句子,因為這是依照學生自己的說話習慣造出來的一個句子,所以在沒有經過教師的引導性教學之前,學生潛移默化地將日常中的用語放入了語文學科任務中。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從基礎開始落實,小到一個標點符號,大到句子結構問題,都要幫助學生把知識點落實下來。
二、習慣學習,培養(yǎng)學生關聯(lián)性學習方式
語文學科的學習與各個學科的學習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相互關聯(lián)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到語文學科的知識,還可以將語文學科的掌握的能力延伸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以語文學科與數(shù)學學科的學習為例,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不能只顧著自己講,必須要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讀能力,引導學生去自己提取出文章中關鍵內容,并可以總結和概括出關鍵信息,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對于數(shù)學學科的解答題不能做好,這都是由于語文學科的這一基礎沒有打好造成的,學生不能夠自主讀題,平常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是教師總結好了然后傳授給學生,學生沒有通過自己的鍛煉去獲得這些東西,那么在其他學科需要運用到的時候自然也就不能運用了。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這一關聯(lián),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自己讀題,自己提取,自己總結,獲得自身的學習能力,為各個學科的學習服務。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做好根本引導,幫助學生的基礎性知識的完善,提升學生的自己動手能力,自己去看文本,提取知識點,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藍利俏. 淺淡小學語文教學[J]. 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8(2).
[2] 王穎. 小學語文教學芻議[J]. 讀與寫,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