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春霞
摘 要:閱讀和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任務。在語文教學中,把這兩大主要的教學任務割裂開來,各為本位,從而造成了學生習作難,習作水平低的現(xiàn)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積累,閱讀寫作相結合,就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積累;習作
一、現(xiàn)狀分析
對一所學校高年級6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習作興趣:不喜歡的人數(shù)21人占35%。喜歡的人數(shù)9人,占15%。一般的人數(shù)30人,占50%。
課外閱讀量:每天都讀的6人,占10%。一周讀3次以上的16人,占26.7%。一周讀1~2次的38人,占63.3%。
積累:喜歡積累的17人,占28.3%。不喜歡積累的43人,占71.7%。
練筆:經(jīng)常練筆的15人,占25%。偶爾練筆的45人,占75%。通過調查問卷結果,可以看到大部分高年級學生習作興趣不濃,不愛動筆。積累只靠讀幾本課外書而已,課外閱讀量少。另外,對高年級語文教師進行了訪談,反映在積累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做得少,范圍窄。練筆寫作次數(shù)不夠,訓練點狹窄,方式單一。
二、成因分析
我們與教研組長一起根據(jù)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了原因:
1.學生積累不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積累少,作文不會立意,缺少必要的寫作素材,缺少必要的寫作方法和布局謀篇的意識。
2.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各為本位
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脫節(jié),在教學中,出現(xiàn)了“兩層皮”現(xiàn)象。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和作文沒有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3.練筆次數(shù)少。學生每學期的語文天地里的習作,只有六到八篇,練筆次數(shù)太少,也是學生習作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解決辦法——閱讀中積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很多都是學生能夠學得來的精彩范文,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積累。在閱讀中積累——讓學生“有米可炊”。
1.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备嬖V了我們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教師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讓學生一定要注意除了對語言的理解之外,還要注重積累好詞佳句,學會運用,將來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學以致用。
例如:《鳥的天堂》一課,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筆巧妙寫出了榕樹的大、美、生機勃勃。引導學生品析,似乎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也許是什么在顫動呢?“也許就是那風在輕輕地吹,也許就是那鳥在樹葉下動,也許就是那樹葉本身就蘊含著勃勃的生機,所以作者才寫到:似乎每一片綠葉下面都有一個生命在顫動?!比缓笞寣W生帶著感受反復地朗讀,熟讀成誦。
只有落實了閱讀教學中的積累,學生才能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在課外閱讀中自覺地積累好的語句,在不經(jīng)意的積累中,為寫作打下基礎。
2.在閱讀教學中積累思想
學生寫作文不能沒有主旨,也就是文章的立意,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成是作者的思想。
學生經(jīng)歷少,怎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真、善、美的思想,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
思想的積累也可以從閱讀文本中積累。如《珍珠鳥》這課積累到的思想是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境界;《釣魚》積累的思想是遵守公德;《語言的魅力》積累的思想就是要善良,并且用有感染力的語言去幫助人、打動人的心靈。
學生有了豐富的思想積累,文章就有了精神在里面,讓人感受到文章有了很好的立意。
3.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目標: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這個順序可以說是文章的結構(布局謀篇的方法)。
課標要求(第二學段)寫文章可以不拘形式,但是“不拘形式”不是不要形式,我的理解是不局限于某種形式。如果沒有一定的順序或形式,學生的習作就會雜亂無章。
積累的語言、思想、寫作方法等,都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鞏固和強化。
如:篇有篇的表達順序,段有段的表達順序,句有句的表達順序:《倔強的小紅軍》《麻雀》一課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的;《錫林郭勒草原》一課的第三自然段為過渡段,全文按分—總—分的順序來寫的;再如,積累全篇的寫作方法:《白楊》《落花生》等都是借具體的事物表達具有某種精神品質的人(借物喻人);《開國大典》《虎門銷煙》是寫場面的文章。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對寫作方法非常明顯的課文,經(jīng)典的段落,要重點掌握它們的寫法,為孩子們習作的構段,布局謀篇做積累。
4.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第三學段習作目標:“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習作表達以內(nèi)容為先導,沒有素材積累,就無法習作。許多學生習作的時候不知道寫什么,腦子里一片空白,課文中的內(nèi)容對學生沒有什么啟發(fā),他們沒有學會觀察生活,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孩子根據(jù)課內(nèi)、課外的閱讀材料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
首先,從課內(nèi)的閱讀中積累。如《語言的魅力》一課,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會盲人世界的黑暗、無助,讓學生寫一寫盲人的感受。
其次,從課外閱讀和生活、活動中積累。
如:讀一些與學生年齡段相關的書籍讀物;與父母外出旅行,家庭生活、勞動等方面,只要仔細觀察,都能積累到很好的寫作素材。
綜上所述,積累要堅持,要貫穿在每一篇課文中,融匯進對生活的觀察中,引導學生每天堅持積累一點,雖然微不足道,但假以時日,孩子們必會在作文中創(chuàng)造奇跡。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參考文獻:
[1]李妍,郭詠梅,冷萍.初中語文積累與運用專項訓練[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丁有寬.談談“讀寫結合教材教法”實驗[J].小學語文教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