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
【摘 要】 部編本語文教材中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而自讀課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其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位置。自讀課文也是部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本文結合溫儒敏先生對部編本教材創(chuàng)新點的介紹對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文,從選文標準、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旁注設計的作用幾方面進行簡單的闡釋。
【關鍵詞】 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文
一、符合選文“四標準”
所謂的“四標準”指的是: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具有時代性。這是溫儒敏先生在介紹部編本教材的講座上所提到的。而自讀課文完全符合這四個標準。這七篇課文分別是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合為散文詩兩首),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袁珂的《女媧造人》。這七篇課文均勻分布在六個單元之中。它們所體現(xiàn)的主題分別是:四季美景的主題、濃濃親情的主題、生活成長的主題、感受人生的主題、人與動物的主題、想象世界的主題。它們雖表達了不同的主題,但這些主題都是經典,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這些都是人們高度重視的話題。
另外,每篇文章不僅表現(xiàn)形式很到位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例如:劉湛秋描寫的春雨是這樣的:“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fā)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盵1]作者用了比喻、擬人、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春雨的美,文采美,內容更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7-9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方面有這樣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2]學生通過閱讀自讀課文加上自讀課文旁注的引導,能達到這一目標。例如:學生在讀完《雨的四季》后,就能知道文章描寫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并且能結合作者的描寫說出自己對每個季節(jié)的雨的感受。又如:《荷葉·母親》的旁注寫到:“注意品味文章語言的清新典雅”。[3]有了旁注的引導,學生能夠更加確切地去品味文章的語言。另外文章的主題也能讓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等的體驗,并且,文章的難易程度也適合學生學習,所以,自讀課文適合教學,同時也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不論是語言還是思維、審美、文化,自讀課文都給予了重視。
1、重視語言基礎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想要準確流利地溝通,日常的簡單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每篇課文之后都有一個讀讀寫寫的版塊,這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過程。自讀課文的旁注中也要求學生感受語言。例如:《再塑生命的人》的旁注:“敘事之中穿插‘我的感受與認識。畫出這樣的句子,感受‘我學習中的苦與樂?!盵5]還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旁注:“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盵6]這些旁注都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從語言當中去獲取當事人的情感。這不僅能感受語言的魅力,同時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取向。
雖然這些課文名為“自讀課文”,但并不意味著老師完全撒手不管。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仍然要給學生適當?shù)匾龑В寣W生結合所學課文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參考旁注讓學生進行討論。不管是哪種教學方式,學生都得自己組織語言進而去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動物笑談》的旁注提到:“一個感嘆,兩個反問,反映了此時‘我怎樣的心理活動?”[7]不管學生會有什么樣的答案,他們都會自己組織語言傳達出他們的意思。這不僅讓學生們品味分析了語言、感受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讓學生們運用了語言。
2、思維的發(fā)展
思維的發(fā)展與語言的運用是分不開的。簡單說,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觀點也是他們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老師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或讓他們積極討論,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自讀課文的旁注中有很多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比如: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如何理解“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等等,這些問題都能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結合文章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并找到理由論證自己的觀點。
想象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杜畫z造人》這一篇自讀課文屬于神話故事,這是漢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象。古時,人類對自然界很多現(xiàn)象都缺乏科學的認識,所以他們就想象出各種解釋。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有很多版本,除了女媧造人以外,還有亞當和夏娃的神話故事,遠古埃及神靈的神話故事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所以,老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參考課后的閱讀提示,讓學生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他們圍繞人類起源這個話題說出自己的看法,無論是水變的,還是泥做的,只要能自圓其說,不管多么不可思議,都是可以的。這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
3、審美鑒賞中理解、傳承文化
審美鑒賞,是學生對美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們會形成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學生在學習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多方面的美,不僅能體會語言的美,同時也能感受內容的美。并且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理解、傳承相應的文化。
首先,學生通過學習課后的“讀讀寫寫”即生字詞,能感受到漢字的美。老師可在“讀讀寫寫”這一板塊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刂v解,教師可結合“六書”給學生講解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構造,了解漢字背后的含義。例如:慚愧、悔恨等帶有豎心旁的字一起講解,按說文解字的理解,它們都從心,都是形聲字,并且都跟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這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思。還有“眉”字,就很生動形象了。說文解字中解釋:眉,目上毛也,從目,象眉之形;還說目上毛也,人老則有長眉,所以學生可以將眉那一撇理解成長眉,即眉毛很長。課后還有很多生字詞,老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說文解字,了解漢字構形,理解漢字背后的含義,這樣也能讓學生傳承漢字文化。
再則,學生學習課文還能感受語言的美,同時還能體會內容的美。例如:閱讀《雨的四季》,作者描繪的四季的雨,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采用不同的修辭手法,把四季的雨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四季雨不同的溫度。作者描繪春雨時寫到:“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菟坪跸駨吞K的蚯蚓一樣翻動,發(fā)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shù)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盵8]作者在這里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嗅覺,讓學生從不同感官去體會春雨,同時也領略大自然的美。再看《金色花》,無華麗的辭藻,用簡單的文字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溫馨的畫面。文章描述到: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投影子到媽媽的書頁上等等,刻畫出一個俏皮可愛的孩子形象,同時也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熱愛、依戀。很美的母子情,很簡單但很溫馨。再看看《動物笑談》,作者描寫了自己與小野鴨和大鸚鵡在一起生活的場景。很多描述顯得很幽默滑稽,但這背后卻蘊含著作者對動物濃濃的愛,讓學生感受到人與動物親密的相處模式。另外,自讀課文不僅有我國作家的作品,還有國外作家的作品。這有利于學生了解多元文化,體會不同文化之美。
這七篇自讀課文的主題,不管是親情還是自然、生活、人生等等這些都是每個時代的經典,是每個時代不變的話題。從中傳達出的深厚含義值得每個學生學習,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對每篇文章的“美”有正確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過程中也能傳承文化。
三、自讀課文中的旁注設計
在自讀課文中,旁注是課文一大亮點,這是很好的設計。旁注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提示、引導的作用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完全靠他們自己去理解一篇文章,這有點難度。倘若給他們一點提示,那他們就不會那么迷茫。而課文的旁注就正好有這個作用。例如:《再塑生命的人》的旁注:“啟示真理,給‘我以愛——莎莉文老師再塑‘我生命的兩個支點”。[9]再如:《動物笑談》的旁注:“揣摩‘我此時的感受?!钡鹊?,[10]這些都提示學生:在這兒你可以怎么解讀。還有,若沒有旁注,學生閱讀完課文只有個迷糊的感受。而現(xiàn)在有了旁注,學生就能在旁注的引導下,去思考問題,去獲得清晰的認識。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旁注:“爸爸為什么讓我先‘邁一小步?”等等,[11]這樣能引導學生去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2、分析、總結的作用
自讀課文中有的旁注是對文章的開篇段落進行總結,例如:《雨的四季》的旁注:“開篇點題,領起下文。”[1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旁注:“交代自己身體狀況不佳,埋下伏筆?!盵13]等等,學生從中能了解到文章的行文結構,這對學生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啟示。
四、總結
自讀課文是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很成功的設計,不僅體現(xiàn)了新版語文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也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讀課文,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3][4][5][6][7][8][9][10][11][12][13] 部編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27,10,46,78,102,10,46,102,78,10,7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作者簡介】
胡 梅(1995.3—)女,苗族,重慶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