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
【關鍵詞】 語文學科;數學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64—01
數學與物理、化學、生物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語文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目前,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重在考查學生“數學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離不開語文。筆者擬從學生學數學和教師教數學兩方面加以探討,希望能夠和廣大教師交流,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一、從學生理解和表述方面看語文學科在數學中的作用
學幾何需要進行論證或作圖,有些題要用口語或文字表達論證過程及作圖方法,這時語言表達能力顯得特別重要。有些學生語文基礎好,文字表達簡潔、準確,有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盡管解題思路正確,但表達得含糊不清,更談不上準確性、邏輯性、完整性和流暢性。幾何中的定義、定理、公理都要用準確和簡練的文字敘述,對它們的表述理解不全或忽視某一細節(jié),都會導致運算或判斷、推理上的重大錯誤。譬如,命題“在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一個角是銳角”是真命題或假命題?一般認為是假命題,理由是“在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兩個角是銳角”,或認為命題中含有存在只有一個銳角的三角形,造成了命題真假的錯誤判斷。問題在于對“至少”一詞的錯誤理解,“至少”用語文上的詞意說是“最少”,用數學語言理解就是“大于或等于”,再結合命題得出“至少有一個角是銳角”的范圍,包含了“有兩個或三個是銳角”的情形,于是得出“只要能保證在任何一個三角形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銳角”,那么它就是真命題。
一般情況下,數學的表述和語文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因為學科的差異而產生理解的差異,這是因為數學有數學的習慣表述法。比如,“一個銳角的余角是它的補角,求這個角的補角”。這個題里面的代詞“它”和“這”究竟指的是哪個角?“銳角”還是“余角”,從語文的角度分析“它”指的是“銳角”,而從數學的角度看則是“余角”。
二、從教師講課和備課談語文學科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精煉的語言可以節(jié)約學生的很多時間。”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對詞語的選擇要嚴格,概念闡述要準確,內容表達要清晰,敘述邏輯要嚴密。如果數學教師語文水平不高,表達拖泥帶水,重復羅嗦,對那些重要的概念、觀點、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就會含糊不清,更談不上準確表述了,若再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學生一開始就討厭這位教師、這門課。教者勞心勞力而無功,學者心煩意亂而無獲。同樣,有的數學教師語文水平高,語言基礎扎實,能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形式表達深刻的內容,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的心智。
怎樣才能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呢?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閱讀是人們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得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泛讀既走馬觀花地了解所學內容,采用此法閱讀是要迅速地把文章內容翻閱一遍,得到一些粗略的印象,弄清重點,發(fā)現問題,從而達到泛讀的目的。
精讀是精雕細刻地琢磨內容,閱讀時必須咬文嚼字,讀、劃、思、議相結合。讀就是看文章,咬文嚼字;劃就是對重點內容,關鍵詞語,優(yōu)美的語句用不同符號或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做出標記,必要時還要作些批注;思就是動腦筋思考,對閱讀的文章多問為什么,領會實質,對優(yōu)美的句子、句群、段落要默記在心;議就是邊讀邊商議、邊討論。
將精讀和泛讀巧妙結合,才能逐步提高語言水平。有了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提出新問題,孕育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構筑新方法,才能將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用形象、準確、淺顯易懂的語言敘述出來,才能將復雜的數學化繁為簡,以簡馭繁。
總而言之,學生不能偏科,要注意文理滲透,數學教師必須加強語文素養(yǎng),這對活躍課堂氣氛,克服數學課的平淡和枯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好處,也有利于營造高效課堂,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