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課堂提問,學生質疑問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兩者處于協同合作之中。在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下,教師愛教、會教、愿教和樂教,學生則愛學、會學、愿學和樂學。這樣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發(fā)揚教學民主,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堂提問;質疑問難;提問時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01
作者簡介:杜修銀(1970—),男,湖南省慈利縣楊柳鋪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本科。
新課程改革倡導高效課堂,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能力,讓學生終身都會學習。但是我們的課堂現象,大多還停留在教師低效、單調的“導”“引”上, 教師只會“徒勞地問”“無意義地問”,甚至不是問地“問”,名曰“啟發(fā)式”,實則為“填鴨式”“灌輸式”。學生則大多數是被動理解,無權、無機會發(fā)問。這樣,不僅造成了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學生討厭語文課,更重要的是直接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語文課堂學生問題的有效、高效生成,當務之急是解決教師怎樣有效課堂提“問”、學生怎樣才愿意發(fā)“問”。
一、教師怎樣有效運用課堂提問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質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從問題開始。課堂提問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所以提問在教學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使提問達到啟發(fā)的效果,比如提出的問題深淺不當,缺乏針對性,提出問題后不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甚至代替學生做出結論,對學生回答的結果不置可否,不了了之,等等。心理學研究證明,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過易,學生便會無所追求,只有表面的熱鬧活躍,沒有真正的思考;問題過難,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瞎猜,甚至失去信心,覺得努力白費,沒有成就感。如果提問無針對性,無內在聯系,隨意性太強,或者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學生的惰性會加強,更加依賴教師,不愿意動腦思考。根據長年的教學心得,我認為教師課堂提問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把握教材的內容
教師必須注重對教材的研究,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結構。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統(tǒng)性、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能使教師的思想感情與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或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啟發(fā)和幫助,師生共同解疑,達到課堂高效的目標?!恶R說》一文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復雜感情,我在教學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理解文章中作者感情最好的方式是讀,你能用哪些語氣試著讀出來?”十多分鐘下來,我沒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靠一個“讀”字,作者的憤懣、嘲諷、希望被重用、自信等感情躍然紙上。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那天上課老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有一位教師上《三峽》這篇課文,是這樣提問的:“你最喜歡文中所描繪的哪幅畫面?并說說喜歡的理由?!笔谡n教師說開始在自己學校他是這樣設計問題的:“文中所呈現的畫面有什么特點?”他上完之后發(fā)現教學氛圍、教學效果都不是很好。這兩個問題提出的目標都是引導學生去欣賞文中四季景色的優(yōu)美,從而讓學生掌握如何去鑒賞寫景的文章。這兩個問題教學的目標是一樣的,那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質疑的欲望更強烈,參與課堂的興趣更濃。確實如此,當教師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們都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的主問題提出后,學生也由此產生許多質疑:“為什么作者描寫四季的景色時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先描繪的是夏季的景色?為什么先寫山?結尾引用漁歌有什么作用……”
面對一個從未謀面的班級,不要說熟悉,連認識都談不上,但學生卻如此的積極,迫不及待地闡述自己的理解。提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通過探究去獲得教學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能徹底改變學生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實踐證明,課堂提問包含很多玄機,既有科學性又有文藝性。教師要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引導學生自己釋疑,給學生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保護學生質疑心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誘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教學利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2. 把握好學生的實際
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要了如指掌。為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動機情緒、治學態(tài)度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掌握了這些情況,教師方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提問、啟發(fā),既能照顧全體學生,又能兼顧個別學生,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度,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得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我在執(zhí)教《觀滄海》時,把班上學生分成了三個自由組合團隊,分別是背景知識隊、朗讀隊、賞析隊。課堂上各個團隊盡顯特色,各領風騷。教學效果高效完成。我在教《孔乙己》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孔乙己死了,那把他推向墳墓的幕后兇手有哪些?請你當一回小法官,來審判審判那些嫌疑人,是什么導致孔乙己最終走向墳墓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墳墓,并讓學生一一找出兇手,并從文中找出證據。學生的興趣一下高漲。有的說孔乙己的死與丁舉人有關,有的說孔乙己的死與眾人有著很大的關系,還有的說孔乙己自己也是把自己推向墳墓的兇手。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既了解了人物性格,也了解了刻畫這些人物形象所運用到的描寫方法,更是深入地理解了造成他們這種性格的社會原因。這堂課下來,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對教學目標中要求的教學內容也較好地掌握了。
其實,這堂課我的重點備課點是學生心理,他們年少,對當法官審案斷案非常好奇,都希望有成就感,在課堂上我為學生只搭上一塊思維的跳板,他們就會飛得更高更遠,課堂就會波瀾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細細漣漪蕩開來”的教學氛圍。
3. 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
恰當的提問與啟發(fā)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課堂提問產生于下列時機: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fā)問時。教師應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地提問,適時、適度地啟發(fā),形成一條問題鏈,引導學生拾級而上。
一天,我講《背影》一課,有位學生的爺爺從偏遠的鄉(xiāng)下步行30多里山路,拄著竹棒,帶病給他的孫子送衣物,那個爺爺在教室前出現的時候我們都驚訝了,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把大家的思維拉了回來:“有誰愿意把課文中父親給兒子送桔子的文段真情地朗讀一遍?”教室安靜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了起來,這個學生不是平時朗讀最好的,也不是最活躍的,而是平時極少發(fā)言、性格內向的。這個學生是個孤兒,和爺爺相依為命,看到站在門口的爺爺,今天的學習內容、今天的場面觸動了他,他緩緩地讀著課文,教室里靜得出奇。當他讀完文章的時候,教室里很多學生都流淚了,讀課文的孫子流淚了,站在教室外的爺爺流淚了。這篇文章我教了無數次,但唯有這一次流淚的場面讓我終生難忘。課堂的最佳效果詮釋了什么時候是最佳的提問時機。
4. 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會等待
教師在講課中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調節(jié)教學內容。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學會等待,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要啟發(fā)學生自己得到結論。正如《學記》中所說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就是說高明教師的教學,在于善于引導,要引導學生,但絕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嚴格要求學生,但絕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fā)學生思考,但絕不把最終結果直接端給學生。
5. 適時反饋與總結
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適時進行反饋與總結,針對課堂的具體情況,梳理學生的認知結果,剖析錯漏,歸納、推導出最終的結論。
二、學生質疑問難的有效運用
教師們都知道,學生的質疑問難如池塘中的一顆漂石,會讓課堂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對文本對話的興趣;學生的質疑代替老師的提問,更能喚醒學生易睡的心靈。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碑攲W生看到自己的問題被教師采納,他們會覺得是一種光榮,而其他同學也很有興趣去討論身邊人的問題。根據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激勵學生發(fā)問
對任何學生的質疑問難都要賞識、鼓勵,哪怕是一些意義不大的,甚至稀奇古怪讓人感到可笑的問題,教師也要賞識回答;對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要呵護,要有激勵措施,讓提問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勞動果實的尊重,讓成功的喜悅伴隨學習的全過程。在一個班級里,難免會有一些“金口難開”、思維和課堂偏離航線的學生,教師絕不能放任自由,要促、要督、要查,促使他們從不動到被動到主動,讓整個班級形成敢問、樂問、善問的學習氛圍。
2. 挑選學生發(fā)問
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不可能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教師自然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通過慧眼把問題變成“真金”,推動教學過程。我上《曹劌論戰(zhàn)》一課時,通過細致備課,我發(fā)現《左傳》中描寫的魯莊公這個人物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評析。但如何解決這個知識點,在備課時我很糾結,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那就成了“注入式”,學生與文本就不會產生共鳴,也無法真正與文本對話。正當我一籌莫展時,一位學生的日記讓我柳暗花明,那位學生在日記中寫到他喜歡看人物傳記、百家講壇,也寫了很多這方面的讀后感。上課時,我推薦他提問。不出所料,他的問題一語驚人,他問:“這次戰(zhàn)爭不是魯莊公當元帥,戰(zhàn)局會如何?”這個問題一拋出,讓我始料不及,學生發(fā)表觀點相當積極,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從多個層面挖掘出了教參上沒有、老師也沒預設的新知識,魯莊公新形象躍然紙上。
3. 巧編學生問題
學生提問,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羅列出來,這樣的課堂只能是一盤散沙,缺少組織性、系統(tǒng)性,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編排,宛如將水晶串成念珠,確定學生哪些問題可以作為文章的導線貫穿。如我在執(zhí)教《小巷深處》時,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整合展示。①“我們這個家居然也過得有聲有色……”,“有聲有色”用得是否準確?(張同學:“……”)。②“誰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薄奥淠庇惺裁瓷羁毯x?(李同學:“……”)。③“她竟長嘆一口氣,‘你……你媽怎么那么死心眼,造孽!”“造孽”這個詞太口語化了,可不可以用其他詞語代替?(王同學:“……”)。④“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長長的路,路旁那長長的小巷,巷里那根長長的竹棒,竹棒后蹣跚著一個長長的、長長的人影?!睘槭裁捶磸陀谩伴L長”一詞?(黃同學:“……”)這四個問題看似雜亂無章,從表面看只是學生的問題,其實最終的答案竟緊緊圍繞全文的感情線索而鋪開(滿足—厭惡—離開—悔悟)。這種學生的問題代替教師的問題設計,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叫真正高效、實效。
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坝H其師而信其道”,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有許多學生偏科的原因并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喜歡某個教師或不喜歡某個教師所造成的。有些教師崇尚權威,在課堂上不容許學生有獨特見解或是偏離常規(guī)的想法,因而打擊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啟發(fā)式教學背道而馳。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充分地尊重、理解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的、寬松的、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新課改也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傳授者、權威者變?yōu)橐龑д?、參與者、協調者,師生關系也要走向民主、平等。
參考文獻:
[1]李秋菊,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 文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 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3.
[3]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 會.21世紀中學語文教學展望[M].天 津:新蕾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