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洪
【摘 要】 高中語文教育博大精深,因教學切入點不同,又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教學奇觀。在教學中,必須有效滲透人文學科應該擔當?shù)臅r代使命、人生志趣、情操修養(yǎng)等道德情懷;以此樹品德、立涵養(yǎng),以“立德樹人”之心,為學生的成長把脈;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把個體生命的情感體驗、人生操守,演繹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把枯燥的知識學習,演繹成有趣的生命對話。基于此,本文結合相關案例,對高中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了初步的研究與探討,希望能為語文學科教育和德育實踐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育;立德樹人;德育功能
在高中語文教育過程中,通過學科教學發(fā)揮其德育功能,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意志力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以此提升思想境界,習得人生志趣;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立德樹人”之信念,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成長為內心和諧、完整的生命個體;引導學生涵養(yǎng)家國情懷,進而把生龍活虎的生命個體融入到生動活潑的社會人生實踐中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1. 通過語文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生命情懷和審美境界;發(fā)現(xiàn)天地大美,洞悉宇宙情懷,發(fā)現(xiàn)個體生命的渺小和宇宙萬物的博大與無窮;置身于文學語境中,讓學生懂得謙卑,懂得敬畏,從中體會道德境界的高妙。
蘇軾在《赤壁賦》中,對天地自然、人生領悟高妙至極。主客“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其間,發(fā)現(xiàn)了生活之大美;“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對比中感悟了個體生命的渺小和宇宙的博大;“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讓我們看到了謙卑和敬畏,喚醒了學生心中的“道德律”。
顯然,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是蘇軾對天地、宇宙、自然、人生的徹底感悟;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天地之奇美,打漁砍柴,飲酒娛樂,何不快哉?同時也覺悟了宇宙的博大和個體生命的渺小,把短暫、渺小的我們和浩瀚的長江作比,是不是微乎其微,渺小至極?
于是,所有的狂妄、自負相較于博大的自然宇宙,都顯得不自量力;謙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精神盛宴的享用中,又提升了道德人生的境界,把這種情懷放置于社會人生中,對學生的修身、為人,都是一種很好的道德敬畏與教育。
2. 通過語文教育,引導學生磨煉堅強意志,涵養(yǎng)家國情懷;培育愛國、愛家、愛蒼生的社會理想,促使其成人、成才。
在《蘇武傳中》,蘇武的大哥用生命去祭奠了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弟弟飲藥而死,母親不幸離世,妻子改嫁,子女無音訊,面對這樣的慘痛現(xiàn)實,蘇武不為勸降所動,他的回答斬釘截鐵:“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蘇武雖“自苦亡人之地”,但其內心猶有所堅守。
蘇武在面對各種人生不幸的苦痛體驗中,并沒有背信棄義,而是用行動去堅守自己的人生選擇,感謝陛下的知遇之恩,即使殺身成仁,也在所不辭。這里,我們看到了無奈卻又堅毅的蘇武,其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以團隊利益為重的家國情懷,不管是對學生的修身,還是治學方面,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警示意義和教育價值,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 通過語文學習提升個人修養(yǎng),形成合作意識;學會包容、謙讓,形成自省、自新的道德品質。
廉頗、藺相如,同為國之重臣,面對各種利益糾葛,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斗爭與合作局面,而最終握手言和,共鑄偉業(yè),成為佳話。
面對藺相如的升遷,廉頗態(tài)度明(下轉23頁)(上接21頁)朗:“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毙栽唬骸拔乙娤嗳?,必辱之”,面對廉頗的責難,藺相如則是“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藺相如以寬廣的心胸,包容的品質,化解了大家的誤會。他身上折射出的以理性精神提升人生道德修養(yǎng)的品行,值得師生學習、借鑒。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合作意識、謙卑的姿態(tài)、悔過、自省的精神,對提升學生的道德涵養(yǎng),意義非凡。
直面沖突,藺相如是“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p>
其間包容、大度的胸襟,折射出一個大將應有的品質與修養(yǎng),在利弊得失的權衡中,維護了團隊的形象;以包容、溝通促進和諧,催生了偉大的集體力量!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悔過錯意味著進步,體現(xiàn)交流的誠意,這樣才有合作的底線,交往的可能!把青年學生容易忽視的這些涵養(yǎng)、品行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讓德育教育曼妙發(fā)生。
面對個人利益至上的修養(yǎng)頑疾,廉頗最后“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他用真誠改正了自己的過錯,用行動化解了隔閡,各種誤會、疑慮,渙然冰釋??吹搅俗约旱牟蛔?,“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于是,便產生了“刎頸之交”的千古佳話。他們又一起演繹了生動、曲折的精彩人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
高中語文教學博大精深,與社會人生關系千絲萬縷;若能修業(yè)、修身兩不誤,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詮釋千姿百態(tài),領悟社會人生,從中找尋到“立德樹人”的方子,以“百家爭鳴”之心態(tài),育“百花齊放”之奇景,乃語文教育之大幸,則教育有幸、師生有福!
【參考文獻】
[1] 魯潔. 德育社會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杜時忠. 人文教育論[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 陳會昌. 道德發(fā)展心理學[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