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龍
摘 要: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說過:“教育即是生活。”作為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科目,品德與社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能起到非常強大的推動作用。而對該課程進行生活化處理,更能使這種推動作用得到發(fā)揮。所以,廣大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從該課程的教材中挑選合適的內(nèi)容,然后對其進行生活化處理,以期能在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诖?,主要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策略進行闡述,希望能給觀者帶來一些啟迪。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但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還有利于推進他們的社會發(fā)展。該課程基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主張為師者應該積極引導小學生運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但是,縱觀現(xiàn)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狀況,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上課內(nèi)容常常與生活實際相脫離,這使得很多學生無法對該課程提起足夠的興趣。要知道,品德與人們的生活共存,所以,為了更好地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必須積極主動地去挖掘生活中可用的素材,以幫助學生充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熏陶。對此,教師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去考慮。
一、充分發(fā)掘生活中的素材
由于信息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現(xiàn)今的小學生無論是眼界還是知識儲備都要比過去的學生好得多。而且,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很多小學生的家境都十分優(yōu)渥,在這種背景下,他們能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也會越來越多。現(xiàn)階段,大部分小學生在思維上都會比較早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不僅已經(jīng)擁有了初步的生活經(jīng)驗,還能就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通過社會與品德課,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社會和生活。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掘生活中的素材,要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到該課程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比如,在學習《難忘的校園生活》這一課時,教師不妨先以自己為例,給學生講述一下自己在學生時代所碰到的難忘的事,然后再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學生分享完后,教師可以簡要地對這些故事做一下點評,之后,順水推舟,將課堂的節(jié)奏帶入教材中去。有了之前的鋪墊工作,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更容易投入,這對課程的有效開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多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作為新課標所創(chuàng)設的基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體驗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不少學校出于經(jīng)費、學生安全等因素的考慮,極少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此外,還有少數(shù)教師在開展實踐體驗活動的時候不重視“思想品德”的滲透,使得這些實踐體驗活動流于表面,根本沒有什么實際的教育意義。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為了能讓該課程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用,各小學必須重視實踐體驗活動的作用,并且要積極努力地去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充分感悟生活,并借此來達到讓學生認識社會的教學目的。舉個例子,在學習《圓明園在哭泣》這一節(jié)時,教師應該考慮到,這段歷史距離學生太遠,如果僅憑借書上的文字敘述或者幾張圖片,根本不足以對學生的心靈造成“沖擊”,這樣的教育是浮于表面的,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忱,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對此,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觀看《圓明園》的紀錄片或者電影《火燒圓明園》,讓學生親眼看到華美絕倫的萬園之園是如何被外國侵略者毀滅的。在觀影完畢之后,教師還要讓學生寫下觀后感,然后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直觀感受分享給其他人聽。要知道,小學生的情緒都是非常容易被調(diào)動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愛國精神必然能被充分激發(fā)。
三、構(gòu)建生活化教學課堂
課堂是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主陣地,所以教師必須要加強課堂的生活化建設,才能保證所講授的內(nèi)容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對此,教師不妨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通過重現(xiàn)學生的生活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并在教學中感悟到生活中的道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教材的核心思想和重點內(nèi)容,然后在這基礎之上,靈活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巧設生活情境,要讓學生能夠充分融入其中,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舉個例子,在學習《父母——我特別的朋友》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舉出一些家庭常見的現(xiàn)象來和學生一起分析,比如有些父母過于獨裁,不允許孩子做這,不允許孩子做那;而有些父母則剛好相反,對孩子百依百順,什么都依著孩子。教師大可以將這兩種情況制作成課件,然后讓學生去評判這兩種做法是否正確。這樣做,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思辨能力,與此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將社會與品德課程進行生活化處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生活和社會。當然,處理的過程絕非易事,這就要求教師本人必須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在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礎之上,深度發(fā)掘生活中可用的思想品德素材,然后將兩者進行充分融合,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社會與品德課程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王祥彬.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6.
[2]吳穗玲.讓課堂回歸生活: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思考與對策研究[J].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