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百穎
[摘 要] 拓展品讀能促使學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學會批注、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能力;課外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自然不能光靠閱讀課本中的篇目,教師還要讓學生嘗試將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展開主動閱讀。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學會批注、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一、制定計劃,循序推進
學生一開始可能并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制定計劃,并給學生推薦一些可供閱讀的好書。制定計劃是一個良好的外因,能令學生在有計劃的閱讀中逐步對閱讀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從而嘗試主動投入到閱讀中。由于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需求有所不同,故此教師要遵從《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給學生適時推薦難度適合的、有一定品位的讀物。
《致橡樹》是一首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嘗試制定課外閱讀計劃,閱讀更多詩歌。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則可以讓其先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詩歌,不做更多的要求。但是對于閱讀能力較強,并對詩歌感興趣的學生,則可以讓其根據(jù)詩人的流派,制定閱讀計劃。如有學生決定先閱讀和文本有關的朦朧詩代表作品,而后嘗試閱讀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初期的一些作品,如胡適的《嘗試集》。教師在了解了學生閱讀計劃后,給學生提出了建議:閱讀新月派的一些詩歌,尤其閱讀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如《月下雷峰影片》等。這樣點撥既照顧了學習者原有的讀書目標,又給予其更恰當指引。
在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時,教師不要強行規(guī)定學生閱讀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展開自主閱讀,會有更好的閱讀效果,也會讓學生制定的閱讀計劃有更高的完成率。
二、學會批注,記錄心得
單純品讀不能讓學習者真正增進感悟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習者了解一些專業(yè)的文學鑒賞技法。如指導學習者嘗試在文本上寫寫畫畫,及時記錄下自己品讀心得。在完成整本閱讀后則總結一下自己的批注內(nèi)容,將閱讀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提高閱讀的質量。
完成《我與地壇(節(jié)選)》學習后,教師鼓勵學生原作。教師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使用批注法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言,分析作者想要通過文字傳達怎樣的信息。如有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記錄下了自己的閱讀感想:“史鐵生是不幸的,但是從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真正意義。生活是不圓滿的,所以才要抗爭,所以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正意義。除了史鐵生以外,還有很多人也都從這種抗爭中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比如張海迪,比如霍金……”這段批注說明學生真正讀懂了這段文字,而這段文字也對其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若能在閱讀時及時記錄下困惑,并帶著問題繼續(xù)閱讀,則學生能更好地提高閱讀效率。學者耿娜娜提出,若將品讀和哲思融合匯聚一體,能促使學習者深入了解文本韻味,提高獨立品讀效率。
三、搭建平臺,定期展示
除了指導學習者品讀方法以外,教師還要經(jīng)常組織學習者進行交流,為學習者構筑一定規(guī)模交流平臺,使得學習者定期出示研究所得。這能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令其意識到可以用閱讀得到的收獲和他人分享,起到交流情感的作用。這樣便能進一步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行獨立閱讀。
在學習了《最后的常春藤葉》后,教師讓學習者嘗試在拓展品讀中讀一些歐·亨利其他作品,分析其創(chuàng)作風格,嘗試模仿這種風格創(chuàng)作一篇微小說,并在交流會上進行誦讀展示。此類活動融合了品讀和撰寫,令學生增添參與興趣。如有的學生在展演中講述了一個老人碰瓷的故事。結尾出人意料,被騙之人非但沒有報警,反而還給了對方一筆錢,希望騙子改邪歸正。因為小伙子小時候與之住在一個小區(qū),有一次自己被車撞,是老人送自己去醫(yī)院……文章結局耐人尋味,說明該學習者不管是鑒賞能力還是創(chuàng)作能力均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定層次。
和課外閱讀有關的拓展活動多種多樣,最簡單也最容易實現(xiàn)的就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并交流如何批注才能有更好的效率。除此以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和閱讀有關的知識競賽,組織誦讀演講活動等。由于展示方式的層出不窮,學生參與熱情也會得到提高。
葉圣陶提出:“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由此可見拓展品讀能促使學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教學者應該令學習者熱愛品讀、善于鑒賞,促使學習者擁有獨立品鑒的技能,這樣才能令學習者提高自身底蘊。
參考文獻:
[1]董愛君.關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延伸的思考[J].學周刊,2012(2).
[2]韓世媛.借助課外活動培養(yǎng)語文能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