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艷
【摘要】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豐富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學習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能夠更有效地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這是我們小學老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陣地就是課堂,課堂教學不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占據(jù)著主要的地位,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這兩種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具有愛玩、活潑的天性,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高度集中,表現(xiàn)為對于事情的思考很難達到專注,語文課作為其母語課程,多數(shù)學生會將其視作簡單的課程,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會用心去學習,從而造成他們的成績不是很理想。而通過小組合作這種學生的學習模式,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的交流與討論,而且學生集體榮譽感與好勝的心理對他們的學習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從而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
一、“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初探
(一)“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意義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是兩種教學方式的結(jié)合,自主學習是指在課堂上不以教師為主體,讓學生依據(jù)知識點進行自主分析與探索,教師進行引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方式,則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知識點或難題進行集體分析、思考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兩種方式結(jié)合在一起,能夠進一步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逐漸由被動式學習轉(zhuǎn)變成主動式學習。
(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意義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在機械化地講解,而學生則只是被動地接受,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自然無法達到理想。但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則有了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可以獨立地思考、探索并與同學進行探討,去了解他人的思維模式,也讓自己的思維條理更加清晰,而且學生的個人觀點與思維受到了啟發(fā)與尊重,學習的熱情自然更高了。
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一)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
小學語文教育是為學生學習所有科目奠定基礎(chǔ)的階段,如果這一階段的教育缺乏實效性,無法讓學生融會貫通,在之后的學習中便很容易出現(xiàn)知識點理解困難、學習進度落后等問題,久而久之,所有科目的學習效果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讓學生因喪失信心而導致厭學。所以只有對這一階段語文教育的方式進行改善,確保學生能夠理解,而且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才能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
在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以及團隊合作,自主性在于教師巧妙的引導。在講解知識點前,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脑O(shè)問,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與同學展開討論,并用自己的方式主動找出答案,甚至能夠舉一反三進行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思考。這樣的教育要比教師的強硬灌輸更有效。
(三)高品質(zhì)的教學水平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傳統(tǒng)觀念中,我們通常認為學生的成績才能證明教學的質(zhì)量。但在現(xiàn)今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才是教學質(zhì)量最好的佐證。所以只有符合現(xiàn)代教育要求的自主合作教育模式,才能夠切實保證小學語文教育的品質(zhì)與成效。
三、“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
(一)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分組
根據(jù)“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理念對學生進行分組,即各個小組其成員的分配組成包括性格、性別、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差異,以便實現(xiàn)各小組成員在合作的過程中優(yōu)勢互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的目標。在各個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合理進行分組,將各組的總體實力保持一致,從而達到競爭的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座位的排列上,對各個小組進行合理的分配,使之在討論的過程中更加方便,也可以拉近小組成員的距離,營造一種和諧的討論氛圍。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便于分層教學和管理的分組方式進行分組,即“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
(二)積極調(diào)動學生增強其主體意識,營造出輕松而快樂的學習氛圍
可以采取舉行活動或者制定規(guī)則調(diào)理等方式來實現(xiàn)。具體操作如下:(1)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商議一個具有本組特色的個性化的組名,并且擬定一句能夠反映其特色的口號以及座右銘,然后在活動中每個小組依次介紹本組的組名、成員、口號以及座右銘。(2)在每周一為每一個小組發(fā)放組牌(組牌帶有夾層)以及組員卡片,組長將本組的成員、口號以及座右銘標記在組牌上,并給每一位組員發(fā)放標有每周學習任務的小卡片,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隨時添加任務。(3)在開會商議之后,為科代表和小組長分別制作“班級語文小組競賽管理表”和“語文小組學習情況反饋表”,語文小組長每周按本組組員的表現(xiàn)填好并于周末交給科代表,而科代表則每周細心登記在“班級語文小組競賽管理表”上,小組競賽情況每月公示一次,評比一次,并在公示牌上展示出來。
四、“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形式
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難免會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感,影響其學習效果,使其對學習喪失興趣,因此,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教師應該更精心、細化、具體,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式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且,為了能夠積極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特點。教學內(nèi)容的設(shè)計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效率。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都可以采用引入選擇的機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入三讀機制:初讀課文、再讀課文、細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大意與字詞辨析。再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段意,引出主線,為分段提供主要依據(jù)。最后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心思想,共同合作形成研讀專題,選取文章中比較生動的句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讀,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課堂的交流氛圍,教師在此過程中隨機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評價。
如此,學生們通過劃出自己喜歡、感受最深或描寫最美的句子,以及找出句中哪些詞語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研讀其含義,賞讀其情感。再通過組內(nèi)合作的方式將自讀的過程進行交流,不僅保證了學生們具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而且也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自主解決、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學生通過反復地閱讀文章與研究性學習方法相結(jié)合,開辟出新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不僅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而且對于今后的學習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語文的學習樂趣,培養(yǎng)學生們領(lǐng)會組間合作的意義,也為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五、“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社會所需要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使學生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也要教會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以及綜合能力。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從解決書后習題入手,首先嘗試整體感知文章具體內(nèi)容;嘗試分段,落實重點訓練項目;嘗試研讀,感悟人物品質(zhì)與精神;歸納中心大意,升華主題情感的教學程序,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準備,通過設(shè)問激疑、填空初知、巧導自學、合作交流,之后讓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在發(fā)言同學說過后,其余同學也要積極地對其內(nèi)容進行補充,在討論中,學生們的思維進行激烈的碰撞,每一位同學都盡情地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教師在此過程中積極的點撥、引導。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為其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學習模式,不僅充分調(diào)動所有同學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體現(xiàn)了民主、合作的教學模式,學生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主人,對學生的主觀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探究精神的提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洪鳳,胡長德.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
[2]卓愛琴.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2(32).
[3]黃建英.論小學語文探究閱讀教學模式[J].大眾科技,2004(4).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