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松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家也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發(fā)展能力。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小學音樂教育逐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而合唱教學又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歌唱興趣,激發(fā)其團結合作意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合唱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準確發(fā)音和具有合作意識,而且對學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怎樣培養(yǎng)正確的合唱習慣,讓群體合唱達到最連貫的效果,是我們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應該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方法探究
一、小學高年級音樂合唱教學的重要意義
合唱教學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練習學生多聲部的一種集體演唱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合唱教學不僅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而且能夠通過不斷變換的合唱方式感悟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小學生由于缺少音樂基礎又沒有過多的演唱技巧,合唱對于他們來說便成為最好的教學方式。
二、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
1.通過情感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富有感情的歌唱才更能體現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通過對多年小學音樂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反思,我們發(fā)現,只有將小學生帶到歌曲所要表達的情境中去,才能真正調動他們對音樂的情感,從而使其更自然地去表達自身的感觸,達到較完美的合唱效果。在小學音樂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2.通過科學發(fā)聲訓練來奠定合唱教學的基礎
(1)訓練學生發(fā)聲方法
小學生的發(fā)聲是音樂教學的難點之一,老師不能只通過講解理論知識來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正確的發(fā)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親自示范才能更準確地讓學生掌握發(fā)音的關鍵和技巧。眾所周知,歌唱的最原始動力是呼吸,而小學生的呼吸比較弱,有些動作可能做不到位。因此,在發(fā)聲教學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教會學生進行正確的呼吸。教師在教學前可以讓學生適當地做一些放松活動,舒展學生的臉部肌肉、表情、五官等,使他們能夠在發(fā)聲的過程中收放自如而沒有緊繃感;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觸摸自己腹部來感受呼吸的強弱變換,從而感受發(fā)音的變化;最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訓練保持持久的氣息,不斷練習均勻的呼氣和吸氣,從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保持氣息均衡的方法。
(2)把握合唱過程中的音準節(jié)奏
整體性在合唱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合唱過程中出現音準不一致,有高音有低音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合唱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因此,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對小學生音準方面的練習。但是,音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對學生音準的練習,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正確的示范使學生對音準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可以通過一些互動的活動或者游戲,更全面地向學生介紹全音半音,從而打好音準的基礎。
教師也可以在合唱教學中對學生的音準進行訓練。演唱過程中,可以先讓每個學生對自己的部分進行演唱,或者兩人之間以小組的方式互相聆聽,通過對比交流發(fā)現各自存在的問題,然后請教教師進行改正。或者在合唱過程中,將學生分為兩個大組,一個組將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通過老師指導唱好音階,另一組唱完每一聲部第二個音之后,緊接著開始音階的演唱,老師輪流對此進行指導和糾正,這樣更好地照顧到合唱中的每個人。
三、多樣輔助教學方式配合合唱教學的進行
傳統(tǒng)的合唱教學都是以唱為主,并不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全面的發(fā)展,靈活地進行音樂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音樂教學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感悟音樂的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一切外力來輔助自己的音樂教學,比如:教師在教學生演唱時,可以安排一些學生借助豎笛等樂器分聲部去吹奏,剩下的人認真聆聽,之后再進行合奏,當合奏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時,再順勢進行引導,使歌唱達到最完美的效果。通過這樣有序的安排,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音準。
四、注重教學細節(jié)
1.靈活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靈活應用和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高效的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合唱訓練時,讓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步緊扣一步,步步交織滲透,把合唱當中尤其重要的“雙聲部”教學人為化成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內涵。
2.給音樂做加減法
音樂加法是指在單聲部音樂之中添入二聲部,使單一的音樂聽起來更加豐富,更為飽滿,更有力量。給音樂做加法不僅可以使音樂的教學更加深奧有內涵,而且能讓學生在日常的訓練之中逐漸地感知多部聲的特點。那么所謂的音樂的減法就是將復雜多變的多聲部音樂改編成為旋律簡單、容易把握、易于歌唱的歌曲。一方面使學生更有自信更好地去學習,另一方面仍保留著合唱應該具備的和聲效果,讓學生知易而行。
參考文獻:
[1]趙國棟.小學高年級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現狀分析及有效策略[J].校園歌聲,2010(2):21-23.
[2]貝彩紅.走進合唱藝術的春天:淺談小學低段合唱教學[J].成才之路,2011(15):5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