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萍
摘 要:送教上門作為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殘疾程度較為嚴重、接受正常教育有較大困難的殘障兒童進行的個別化教育。這些孩子大都身體畸形,存在多方面的缺陷:運動、感知、手眼協(xié)調等身體機能差。送教上門時,我們運用行為矯正技術,著重對孩子進行感知機能的訓練。
關鍵詞:送教上門;行為矯正;重度殘障;感知機能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送教上門”后,特殊教育學校主動回應,對不能入校學習的重度殘疾兒童實施送教服務。這些重度殘障孩子大都不能自理,軀體部位畸形,走、跑、跳等身體機能差,還伴有情緒行為障礙、行為固執(zhí)等。這些缺陷不人為干預,一般不會自行消失,不僅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還制約了今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矯正缺陷是促進重度殘障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目標。感知機能訓練是對重度殘障孩子很重要的補償性措施,它是在周密的計劃下,有計劃地運用行為科學的方法及實驗結果,來改變一些能從外部觀察到的行為。通過兩年多的送教上門實踐,我們發(fā)現行為矯正在重度殘障兒童感知機能訓練中效果顯著,它能快速、及時地去掉教育者所不期望的行為,迅速學會基本知識和技能。
行為矯正法的運用如下:
一、強化法
兒童的行為決定于環(huán)境對他作出的反應,得到強化的行為將重復出現,沒有得到正強化的行為將漸漸地從兒童的反應中消退。也就是學習什么就強化什么,強化包含兩方面:一是指訓練的內容在基本掌握或當時已經掌握后,要進行及時練習、反復練習;二是在訓練過程中對于學生已取得的進步,哪怕極其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表揚,使這些重度殘障孩子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其訓練的自信心和內驅力。
送教上門中,有這樣一位唐氏寶寶:IQ為45,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故不能到校上課。第一次送教時我們帶了一盒積木,在教孩子玩積木時我發(fā)現他對顏色識別有困難,特別是對綠色和藍色不分。接下來的送教我都挑選這兩種顏色的物品和孩子一起玩一玩,學一學,如綠藍兩色的鉛筆、水彩筆、氣球、紙盒、墊板……讓他反復感知,強化訓練。同時對于他的反應及時給予鼓勵,哪怕每次只說對一組,也都給予巧克力獎勵(他最愛吃巧克力)。經過一個月的訓練,他能正確區(qū)分綠色和藍色了。
獎勵會給學生帶來愉快,因此能促進學習。尤其是智障學生由于智力缺陷,往往做事不準確,因而受到外界的嘲笑、歧視。他們對接納和贊許的需要程度比一般人高,物質獎勵比精神上的鼓勵更能使他們得到滿足,更能促進他們行為的改變。
訓練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特點確定強化物,還要經常變換強化物,不然容易失效。同時要遵循“連續(xù)及時強化的原理”,才容易產生效果。
二、塑造法
塑造法又稱逐漸接近法,它先是從學生已有的行為中發(fā)現與目標行為最接近的行為,然后對這種行為給予最初的強化,之后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的行為逐漸接近目標行為。
x樂是一名腦癱兒童,生活不能自理,動作不靈便,尤其是上下樓梯非常困難。為發(fā)展他這方面的能力,我們將訓練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雙手握扶手,兩腳同踏一階上下樓梯;(2)單手握扶手,兩腳同踏一階上下樓梯;(3)雙手握扶手,左右腳交替上下樓梯;(4)單手握扶手,左右腳交互上下樓梯;(5)不用扶扶手,兩腳同踏一階上下樓梯;(6)不用扶手,左右腳交互上下樓梯。
其中第一階段他已能達到,作為復習鞏固,再進入第二階段。待每一階段都得到落實才進入下一階段訓練且及時予以鼓勵表揚。每次送教老師當場強化訓練后,督促其家長每天在家繼續(xù)訓練,家校密切配合,經過兩個多月的訓練,該生終于能獨立上下樓梯了。
三、任務分析法
任務分析法就是選出最終的或長期的指導目標,然后將選出的目標分為若干個連續(xù)的小步驟,即細分為若干個階梯目標行為。
x艷語言發(fā)展較好,精細肌肉控制較差,手眼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我為其制定視覺與精細動作配合的訓練,能完成用鑰匙開鎖的任務,并將這一目標分解為五個連續(xù)的小步驟:(1)拿起鑰匙;(2)找到鎖眼;(3)鑰匙對準鎖眼;(4)鑰匙插入鎖眼;(5)旋轉鑰匙打開鎖。
訓練時不需按1-5的順序進行,而是先由教師將步驟1-4完成,再由小艷完成步驟,操作熟練后,教師完成步驟1-3,小艷完成4-5,以此類推,直到小艷能順利獨立完成1-5的步驟。
這些目標行為根據重度殘障學生的現有技能水平來決定,為了使他們切實達到目標,必須詳細劃分出短時間內能實現的連續(xù)小步驟,目標細化了,明確了教師將要予以指導的行為,能使重度殘障孩子朝著所希望的最終目標穩(wěn)步前進。逆向訓練能使重度殘障學生很快看到任務的完成,產生成功的體驗,樹立起信心。
四、及時幫助和幫助的消失
孩子在訓練時,教師可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幫助,然后再逐漸地減少幫助。周x這孩子動作較靈活,而生活認知極差。在運用視覺辨別事物時,極易混淆,分不清物體的長短,更不能將三個以上的相同物體按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順序排列。訓練時我先為他作示范,讓他觀察怎樣區(qū)別長短并找出最長的鉛筆排第一,再找出剩下的鉛筆中長的那一支排在第二,最后把最短的那支鉛筆放在末尾,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在觀察的基礎上,讓他模仿和試做。當他無措時,及時給予提示。隨著他的進步,由手勢提示(手勢模擬長度)逐漸改為口語提示,最后取消提示。通過幾星期的訓練,他也能將3到5支鉛筆依長短排序了。
重度智障孩子在學習上比普通學生更需要老師的輔導幫助,以降低學習難度。最初,老師要進行全面的幫助,之后慢慢地由全面幫助逐漸過渡到孩子自己達到目標行為。
當然,行為矯正法的運用也不是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要充分了解每個重度殘障兒童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訓練要求,制訂訓練計劃,分步練習,采取“小步子,多循環(huán)”的方法,綜合利用多種行為矯正技術,鞏固、強化,直至孩子掌握。
參考文獻:
呂靜.兒童行為矯正[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01-0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