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華
摘 要:伴隨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教師對于科技教學有效性愈發(fā)關注。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由于小學生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要求小學課堂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小學生更好地調動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從多個角度對增加小學課堂趣味性進行探討,以確保該學科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課堂;實踐研究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都是該階段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點。我國各學科階段對于數學的教學都非常關注,而小學正是打下學習數學基礎的關鍵時期,必須要對此重視起來,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才會更加高漲。而要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提升該學科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小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真正學會和應用數學知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構建數學趣味課堂。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在此進行分享與交流。
一、將數學游戲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就數學課程本身而言,相對較為抽象且非常乏味,其教學過程趣味性元素非常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升其趣味性,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yōu)化,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厭倦心理[1]。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游戲元素,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教學活力。以往的實踐表明,在課堂教學時,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不穩(wěn)定因素比較多,通過引入有趣的東西,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引入一些游戲元素,不斷切換學生的狀態(tài),確保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比如,在進行乘法口訣的教學時,單純要求學生背會口訣,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枯燥,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習口訣,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扮演青蛙,并給予學生對應的號牌,讓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則可以一起記憶,一只青蛙兩條腿,兩只青蛙四條腿等,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得到大大激發(fā),會更加努力去記憶口訣以參與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學習目標,也參與到了游戲之中,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
二、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增強濃烈的學習情趣
在課堂教學時,如果教師僅僅是將枯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不高。而此時,刻意傳授知識的教師,在此情況下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并且會產生疲勞感。在開始每節(jié)課之前,如果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而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能夠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則將大大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取得超出預期的教學效果[2]。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不斷努力,探索出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方法,促使小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所處的階段,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尤其喜歡新鮮事物,對于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非常喜歡,渴望從中學到知識并聽到別樣的故事。從教材內容來看,很多數學教材也都考慮到了小學生的這一需求,設置了很多情境圖,目的也正是如此。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正確認識這一切入點,不斷努力,尋找新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以改善該學科的教學質量。
比如在進行加減法教學時,如果僅僅是老師在黑板上,將加減法的算式等寫出來,讓學生分別計算算式結果,學生此時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厭倦心理。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確保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進行該知識點的教學時,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小學生去商店買作業(yè)本與筆關于找零問題。筆者安排一名小學生作為商店的老板,安排另一名小學生去購買作業(yè)本和筆。一個作業(yè)本5毛錢,一支鉛筆9毛錢,小學生拿了2個1元硬幣。此時,作為買方的小學生就會計算,買一支筆與一個作業(yè)本需要花多少錢,老板要找零多少錢。而作為賣方的小學生也會進行同樣的計算。在完成情境模擬后,學生也完成了多個數學加減法的計算,并且兩個學生會對計算結果作出比較,以判斷計算是否正確。所以,在此過程中,師生雙方都實現了預期的目標,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收獲了數學知識,也在生活中進行了應用,較好地檢驗了課堂所學。
三、充分關注知識遷移與實踐,增強學生學習的滿足感
數學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tǒng)性,需要打好學習該學科的基礎,這樣才能確保小學生在未來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加輕松自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師生互動,要能夠認識教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充分關注新舊知識點的異同,做好知識遷移工作。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指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實踐,進而實現寓教于學,讓學生感覺到知識滿滿的幸福感。
比如小學生本身并不特別熟悉一些基本概念,容易混淆很多知識點。所以,教師要能夠關注到知識點的差異,采用舉例子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知識點之間的差異,讓學生明白之間的聯系,并能理透各個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收獲滿滿,品嘗學習的甜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進行實踐應用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防止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出現認識誤區(qū),影響積極性,不利于課堂趣味性教學的開展。
數學學科對于小學教育的重壓性,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公認。在此情況下,數學教師需要重視起對該學科的教學,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非常關鍵,也是這一階段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的培養(yǎng),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改善該學科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求小學教師要抓住時機,努力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以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實踐。
參考文獻:
[1]丁學峰.課堂與生活接軌,數學與趣味并存:小學數學生活化趣味教學實踐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6):102.
[2]王雙成.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在實踐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6(2):111-11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