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佳
摘 要:語言教學必須重視學生技能的提高,因而對外漢語教師應當具有教練意識,重點訓練學生語言技能,而不是只教授學生語言學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通過相關的練習達到語言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對于有教練意識的教師來說,一定的語言水平、高超的傳播技能即教學方法更為重要。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教練;教學目標;教學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9-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04
一、教師與教練
體育界教練體系是成熟的也是成功的體系。教練是某個體育項目上的佼佼者,同時也是對這個體育項目有著獨特體驗和深刻理解的人,且對這個項目的分解技能以及人的生理結構、心理結構有一定的認識。教練是能夠提供啟發(fā)、指導、激勵、鞭策并對運動員進行訓練的人。他可以根據運動員的年齡特點、身體特點和性格特點制定相應的訓練方法,挖掘運動員的潛能,發(fā)揮運動員的特長,使他們能夠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出一項項驕人的成績。
對外漢語教師是教授母語不是漢語的學生學習漢語的教師,他們需要掌握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等知識,要根據漢語特點以及學生的母語特點、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練習提高學生的漢語技能。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技能而不應當是知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說,對外漢語教師也是教練。陳紱、崔希亮都有過這樣的說法[1][2][3]。從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這種說法尤其需要強調。
以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學習漢語,他們學習的是語言能力,是一種技能,而不主要是知識,因而其課堂不應是講授型的課堂,而應是訓練型課堂。即使課堂上有一些知識的講授,其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技能,因而“精講多練”也一直是漢語教學界認定的一個原則。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是漢語水平很高,并對漢語語言學以及教育學、心理學、中外文化有一定認識和修養(yǎng),有嫻熟的語言教學技巧的人。
盡管都是教授學生,但教師與教練并不完全相同。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是讓學生得到相關知識,而教練的職責則是讓學員獲得某種技能。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漢語的語言能力,而知識的獲取則不是漢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漢語教師應當具備漢語語言學的知識,但這并不像教中國學生一樣,把相關知識都教給學生,而只是為了利用這些知識盡快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鄧妍妍、程可拉認為,教學不是一種存儲知識的行為,學生不是外來知識的“容器”,教不一定導致學,更不一定產生會[4]。對外漢語教學尤其如此,對外漢語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應以讓學生掌握語言技能為目標。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不同于其他課堂教學,知識課的課堂是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識,而對外漢語課堂則是讓學生盡可能牢固地掌握語言技能。因而在知識課堂上,教師知識多多益善,但對外漢語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注重教學的方法,相關知識的多少不一定必然影響教學的效果。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應有隨意性和盲目性,要杜絕冗余教學行為,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調等看似不經意的活動都應能傳遞一定的信息,都應是長期的教學工作所形成的有助于學生提高能力的習慣。
二、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與教師的教練意識
對外漢語教師應充分認識語言教學的教學目標,把創(chuàng)設訓練型課堂,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作為主要任務。學生掌握語言技能與運動員學習體育項目的過程有相似之處,因而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具有體育教練員的意識,并培養(yǎng)自己類似體育教練員那樣的基本教學訓練技能。從另一方面看,知識學習尤其是語言學習是非常枯燥的過程,而如果對外漢語教師能夠在有效教學理論指導下構建訓練型課堂,將會使?jié)h語學習更輕松有趣,更易于達成教學的目標。
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學界甚至整個外語教學界實際上奉行的是“語言學中心論”,從業(yè)教師大多出身于語言學專業(yè),課堂活動有許多也是在講授語言學知識。許多人認為,既然外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就應該以語言研究為中心。殷猛認為,這在吸收、借鑒語言研究成果,并應用、推廣到外語教學領域來說意義重大,可是,它卻將外語教學研究限制在與語言理論的關聯(lián)研究中,忽視了外語教學的“實踐性”本質[5]。對外漢語教學需要語言學與現代漢語的知識,但千萬不要以為教學中只是傳授語言學的知識,語言教學必須重視學生技能的提高。從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來看,對外漢語教師更應當把自己看作教授學生技能的教練,而不是教授學生知識的講師。
從有效教學的目標來看,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凡是與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無關的教學活動都不利于達到教學目標。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精講多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因而對外漢語課堂只能是訓練式課堂而不是講解式課堂。對外漢語教師應具有教練意識,其課堂教學行為應具有類似教練那樣的基本教學訓練技能。在外語課堂上不從教學目標出發(fā)而大講特講漢語語言學知識甚至普通語言學理論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沒有任何益處。
教師應當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服務。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就不是有效的。即便這樣的教師講解詳細到位,聲音洪亮,用各種手勢動作來幫助解釋說明,給出典型例句讓學生體會,也只是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理解,卻并不一定能讓學生達到會用的目的。這樣的教師就是典型的知識傳授者。如果整節(jié)課堂都是教師一個人說話,占用課堂的全部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輸入,其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對外漢語教師不能把自己作為“講”師,教學活動不能全靠講?!熬v多練”“講練結合”“突出語言教學特點”“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6]。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比“講”更能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爸v”突出的是教師的講授,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授活動為中心,而“教”著重的是教師的教學,突出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師指導下的“練”。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要以學生通過相關的練習達到語言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從教學理念來說,“講”師是以教師為主,而教練則是以學生為本。
知識課堂上學生懂了并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夠長期記憶,這就是成功了,而對外漢語課堂更注重學生會不會,能不能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懂不一定會,會也不要求全懂。對外漢語教師應看學生是不是掌握所教授的語言能力,課堂上不能沒完沒了地問學生“懂了嗎”“明白了嗎”等相關問題。要通過教師的引導,簡單的講解,多種多樣的練習達到學生會用某種語言形式的目的。
知識型課堂教師的知識越多越好,常言說,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教的是知識,同時希望學生獲得相關知識并將其融會貫通。對外漢語教師,尤其是第一語言就是漢語的漢語教師,相對于學生的一碗水,教師不止有一桶水,教到任何一種語言現象,教師都可以引發(fā)出無限的知識內容。但如果教師沒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沒有合適的教學方法,講的東西再多也未必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對于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來說,尤其是對于中國教師來說,其知識水平、文化程度、個人閱歷都足以應付漢語水平還遠遠滿足不了交際的外國學習者。一些教師只需依靠自身的活躍的性格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就可以支撐幾節(jié)課,只要依靠教材,加上對自己是常識而對外國學生卻不甚了了的知識,應付幾節(jié)課也不會有一點問題。但這樣的課堂效果如何,學生是否有收獲,很值得教師思考。
三、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
教練型教師必須明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掌握對外漢語訓練式課堂的特點與構建,做好教學的準備工作,熟悉對外漢語教師的導入技能、講解技能、示范技能、提問技能、反饋技能、課堂控制技能。知識型課堂的教師專業(yè)知識是第一位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忽視。而對于教練型教師來說,只要他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更重要的則是傳播技能即教學方法,相對來講,專業(yè)知識水平倒處于次要地位[7]。對外漢語教師需要像教練一樣,他應當是示范者、信息提供者、互動參與者和監(jiān)控反饋者。
參考文獻:
[1] 陳紱.從AP中文課程看美國外語教學的標準[J].語言文字應用,2007(3):18.
[2] 崔希亮.不畏浮云遮望眼[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6):4.
[3]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73.
[4] 殷猛.企業(yè)教練理論與外語教學“教練”理念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1):84.
[5] 鄧妍妍,程可拉.創(chuàng)設教練環(huán)境,關注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成才——美國中小學教師教練模式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3):49.
[6] 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 王皋華(2009)高校體育教練員基本教學訓練技能崗位培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